即時文摘

「疫」不單行 香港如何突圍?(文:歐陽五) (09:00)

多年前,曾在本港一個書攤發現一本書,名曰《愛上香港的101個理由》。如今,許多有「香港情結」的人,卻道再愛上香港不容易。

一個很重要原因,是香港揮之不去的泛政治化氛圍。特別是去年的「修例風波」,持續時間長,烈度和破壞力大,顛覆了往昔香港予人之印象。

今又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香港如何突圍?

國際大變局下,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700多萬人口的香港,至少正面臨四重壓力:

其一:抗疫防疫。百年一遇的COVID-19疫情突襲中國,亦影響世界。作為面向中西的開放之城,香港雖有抗擊沙士歷練及經驗,但是次要打滿上、下半場,壓力巨大。防疫措施不斷升級,日前確診病例約900宗,尚存在社區爆發等風險。

其二:風波餘盪。春天已經來臨,但本港一些行業還深陷「凜冬」。官方有關外貿、零售、旅遊等的統計數據,加深了人們的憂慮,經濟、就業形勢極為嚴峻,或創下不少最差紀錄。老字號的洲際酒店,近日爆出將閉店裝修、遣散500員工,便是一例。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疫情,也有修例風波致使訪港旅客減少的因素。而即使本港疫情緊繃,街頭黑色暴力活動仍時有發生。

其三:大國博弈。近年來,美國主動挑起了對華貿易戰、科技戰等,並以人權為名屢屢發難,地緣政治之爭不斷。香港很小,稍有不慎或有人迎合,便會捲入其中,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其四:經濟民生。香港是外向型經濟,自回歸以來一直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方面。人均GDP雖高,但貧富不均,生活成本高,高房價、高房租,居不易。反對派動輒杯葛、「拉布」,令港府的施政頗難施展。疫情來了,可謂雪上加霜。

突破在「心」

令人憂心的是,除了暴力本土主義的傾向,本港政治光譜固化嚴重,建制派、反對派壁壘分明,非「藍」即「黃」。「中間」、調和的力量趨弱,互聯網下傳言甚多,青年熱中政治,聽不進去異見,一言不合就開罵甚至動手,從長期看於港不利。

毋庸置疑,2020年,本港仍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的危境中。尤其是全球疫情在突破百萬確診者後還在蔓延,何時結束難以預料,國際金融危機將至、大蕭條或再現等危言並不聳聽。

問題是,港人對此的認知有幾多,又有多少人做好了過苦日子的思想準備。

在筆者看來,當務之急是抗疫,擺脫困境則需要突破「心魔」,重新思考「我是誰」、「來自哪裏」、「向何處去」,以是否有利於香港整體、有利於「一國兩制」、有利於可長可久為標尺,在包容對話中尋求超越個人、團體乃至陣營立場的共識。

對於本港,提升還是沉淪,是一道必答題。欲向上提升,須向「黑暴」說不,向「港獨」說不,向「攬炒」說不,並付諸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行動。

適逢《基本法》頒布30周年,這是一個探討和反思的契機。應致敬鄧小平先生和那些曾付出心血、陸續逝去的草委,回溯找尋「初心」,重新思考「一國」與「兩制」的辯證關係、「行政主導」的本意哪裏去了、「高度自治」下香港的憲政責任等。

有專家指出,在風險疊加的不確定年代,危中有機,中國內地很可能率先走出疫情。香港與內地應深化命運共同體的意識與建構,兩地民眾學會相互欣賞。誠哉斯言!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