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疫情造成信心危機 衝擊全球經濟金融(文:朱浩霆) (09:00)

武漢肺炎(世衛稱為COVID-19)已在全球多國釀成社區傳播,疫情更被世衛定性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歐美多國股市隨着疫情一直下瀉。前天(3月16日),美國道指於本月內第三度觸發熔斷,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的VIX指數(俗稱「恐慌指數」)同日亦超越了金融海嘯水平。可見,疫情造成的不止是醫療衛生問題,而是信心危機。這危機正衝擊着世界經濟及全球金融。

疫情至日前奪去了7000多人的性命,亦使貿易中斷,市民的日常經濟活動受影響,國際金融體系被擾亂。早在武漢肺炎爆發之前,全球經濟早因包括貿易戰等多種因素導致放緩。現在加上疫情對經濟的擾亂,加上全球範圍內的金融恐慌,正正為全球經濟衰退響起警號。

衰退或帶來新一波債務危機

倘衰退持續,勢必帶來「公司裁員、社會收入下降、社會消費下降、更多公司裁員」的惡性循環。更可怕的是,衰退或帶來新一波債務危機。事實上,在極寬鬆的貨幣政策下,發達和發展中國家自金融海嘯以來大量發債。資產價格上漲掩蓋債務上升水平。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統計,2018年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總額幾乎兩倍於其國內生產總值。這些國家主要依賴原材料出口及旅遊業。疫情已使旅遊業受挫,一旦經濟衰退,出口亦勢必放緩。另外,中國作為這些國家的債權國,一旦因經濟放緩而收緊貸款條件,必定對其造成嚴重打擊。由於他們跟中國在經濟上深度融合,一旦大規模違約,勢必引發連鎖反應,全球或再次步向金融危機。

雖然有評論認為,現時情况跟2008年不同,市場需求持續,只是疫情使供應受限,只要疫情過去,經濟便迅速恢復;然而,至今醫學界仍未找出針對性治療藥物,而確診人數仍穩步累進。各國預期疫情不會數個月內結束,然而部分短期債務即將到期。疫情及恐慌持續愈久,對全球經濟及金融風險愈大。

有效遏制疫情及其所帶來的風險需要國際合作、擴張性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七大工業國集團領袖已率先宣布協調必要的公共衛生措施,及規劃與執行國際金融援助。疫情最先在武漢爆發,中國應對疫情相對具經驗,且國內疫情表面受控。中國可跟各國分享抗疫經驗,並提供協助。

應重新審視非必要開支  協助各行各業

聯儲局日前減息卻引發股市下瀉已說明,單靠減息提高資本市場流通性,未必有效應對目前風險,更有可能引發市場恐慌。各國政府推出擴張性貨幣政策時,應配合擴張性財政措施,如意大利推遲了稅收和抵押貸款的支付,亦把稅收減免擴展到中小型企業,鼓勵企業繼續支出以穩定經濟。

回望香港,政府抗疫「慢半拍」,無法藉應對疫情重建管治威信。幸甚港人經歷沙士後衛生意識有所提高。昨天政府對多國發出紅色外遊警示,基本等同宣布香港旅行社提早「收爐」。除了應對疫情,政府應重新審視預算案中非必要急需的開支,把預算用於協助市民及各行各業(尤其是零售及旅遊業)應對疫症帶來的持久經濟衝擊。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香港愛爾蘭商會董事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