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從搏「疫」看兩岸關係(文:歐陽五) (09:00)

庚子年初,大陸遭遇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台灣應哀矜勿喜,還是見獵心喜?

民進黨當局選擇了後者。其冷血態度,在台灣社會引發爭議,亦被大陸網友形容為「真情換來絕情」。不但錯失以人道超越政治的兩岸機會之窗,也為未來增添了微妙影響。

小英豪賭

是次疫情發生在湖北,尤以武漢為重。雖因初期估計不足,有人禍的成分,但根本上還是一次天災。大陸傾力戰「疫」,道不孤。據報道,至日前已有160多個國家領導人和30多個國際組織負責人對中國表示慰問和支持。日本、韓國更是反應積極,前者表態「舉全國之力」,「風月同天」下持續輸援,後者不僅有三星等的大手筆,也有總領事返回武漢駐守的行動。

反觀「本是同根生」「最美風景是人」的台灣,呈現「冰火兩重天」。在陸台資台企捐助踴躍,但民進黨當局冷冰冰。其對大陸的實質援助近乎是零,用人道主義尺規量,也是低分。台官員冷血的言行,加上較早前推出的「《反滲透法》」,給民間的正常支援帶來阻力,也加劇了網上意見的分化和兩岸網友的對立。

何以至此?說白了,是政治作祟。疫情是一面鏡子,不僅照出蔡英文的「本色」和「雙標」,也透出其對大陸有情緒、對高民意有所恃、對藉疫「突破」有算計。小英期以「脫鈎」對抗「融合」,在「維持現狀」的口號下,走「聯美抗中」、漸進「文化及法理台獨」之路。

實際上,2016年5月以來,小英一直在賭,賭美國會一直支持她,賭大陸會妥協觸談。這次疫情,概莫能外。以此觀察,也就不難理解「行政院長」蘇貞昌為何喊出醫用口罩禁止出口一個月、候任副手賴清德「風光」訪美、拒絕接回第二批滯漢台商等政治動作了。

前車之鑑

從地理上看,中美隔着一個大洋,兩岸則隔着一個海峽,最窄處僅有約130公里的距離。然而,歷史和人為的因素,予人不同觀感,特別是這次疫情,蔡當局借題發揮,令不少人發出「咫尺天涯」的喟嘆。

圍繞滯留武漢台商包機返台問題,兩岸展開了激烈博弈。折射出蔡當局的前後不一,政策一碰到大陸就拐彎。政治考量之下,兩岸直接通航也被喊卡。

毋庸置疑,兩岸關係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非國與國的關係之一。台灣誰上台,都不好處理。台灣著名學者趙春山,在其所著《兩岸逆境》一書中,這樣概括台灣4位民選領導人的大陸政策:李登輝「左右搖擺」,陳水扁「左支右絀」,馬英九「左右平衡」,蔡英文「左思右想」。

近4年的「左思右想」,似乎讓小英失去了耐心,亦無法再掩飾其本人的政治信仰。早在2016年台灣大選前,大陸學者就曾展開辯論,不少人持「小英的『台獨』思想其實比阿扁更甚」的看法。

性格和格局決定命運。在筆者看來,蔡英文骨子裏有一股倔強和不服輸,兩次選舉(2012大選、2018「九合一」)敗了能「東山再起」,便足以說明。問題是,兩岸是兩岸,需要大格局、同理心和智慧。

美國「老大哥」真的能靠得住嗎?沒有「九二共識」兩岸能復談嗎?「抗中仇中」能持續多久?還有,當有一天大陸方面感覺和平統一無望會怎麼辦?凡此,皆需深思。

台灣有人對「5.20」講話有期待,希望屆時小英能藉兩岸論述,向對岸釋出善意。然現實很骨感,綜合研判,小英雖已無連任壓力,但還沉浸在選舉大勝和民粹高漲的氛圍中,兩岸政策做出大調整的可能性並不大。

應看到,時和勢在中國大陸這一邊。但兩岸間固有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尚未破解,而且在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下,增添了諸多新的不確定性。

前車之鑑,並不太遠。觀察人士指出,小英如無遠慮,反思搏「疫」的得失,減少對大陸的誤解、誤判,步阿扁第二個任期的後塵,不是不可能。誠如此,未來4年台海將風不平浪不靜,甚或出現「地動山搖」,絕非兩岸民眾和亞太區域之福。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