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唯有愛才能挽回年輕人的信心(文:周永新) (09:00)

面對今天的年輕人,不少港人都感到迷惘。筆者曾不止一次被外國朋友問到:為什麼香港的年輕人這樣不滿政府?為什麼連中小學生都上街遊行抗議?為什麼年輕人堵塞道路,與警察對峙,破壞商店、酒樓、銀行?今天年輕人給他們的印象,與他們認識的實在相差太遠了!

香港沒有年輕人  家不成家

就是身處香港的港人,對於年輕人的行徑,心裏也有不少疑問:一年前,我們不是形容年輕人為「廢青」嗎?他們不求進取、不負責任、人生沒有目標;為什麼過了短短大半年,年輕人為了一件與他們既沒有切身利益、也沒有實質得益的反修例運動,卻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神,冒着被捕和定罪的危險,甚至喪命之虞,起來與政府對抗?他們為的是什麼?追求的又是什麼?

對於年輕人的激烈行為,有意見認為他們無藥可救,政府唯一能夠做的是放棄他們,寄望未來一代能重新振作、返回正軌;但這種想法無法改變現狀。政府呼籲市民珍惜香港,但珍惜香港就必須珍惜今天的年輕人——無論他們在政府眼裏是如何不濟、犯了什麼大錯、觸動了什麼底線,除非政府準備把他們趕出「家門」、令他們在港人眼前消失,否則政府就必須盡一切努力,把年輕人挽回過來;因為香港是年輕人的家,香港沒有年輕人,家不成家。

其實,年輕人並非不珍惜這個家;年輕人若然不珍惜香港,他們繼續做「廢青」就是了,吃喝玩樂總比遊行示威舒服得多。正是年輕人愛惜香港,他們不願看見香港因循守舊下去、不願看見香港由少數有權力的人操控、不願看見自己的自由受到無理的限制、更不願看見香港的民主發展長期停滯不前。這樣,政府要挽回年輕一代,盼望他們珍惜香港,政府可以做什麼?年輕人怎樣才會對香港的未來有信心?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建議:

政府須真誠愛護年輕人

第一,政府必須真誠顯示自己對年輕人的愛。政府的宣傳短片不是說「愛比暴力強」嗎?政府譴責黑衣人的破壞行為,相信眾多市民都認同——市民對黑衣人毁壞店舖、食肆、銀行、港鐵車站等暴力行為,非但不會支持,也絕對不願意看見破壞持續下去,並且支持警察積極的防止這些有違法紀的行為出現。

但現在的問題是:遏止暴力發生,市民還可寄望警察執法,但「愛比暴力強」,愛又從何而來?政府要求年輕人放棄暴力,還可利用法律去制裁,警告年輕人切勿以身試法,否則他們一旦被拘捕,前途可能因此被毁;不過,勸告年輕人潔身自愛,尤其是出自特首的口,會是愛的表現嗎?年輕人會覺得政府是愛他們才這樣為他們着想嗎?

空口說「愛比暴力強」,筆者並不覺得這樣的宣傳會產生效果。筆者早年曾任職感化官,處理個案中不少涉及家庭暴力,明白暴力所以發生,原因是家人之間失去愛——若然不再愛對方,暴力便成為懲罰對方的手段。現在政府要求年輕人停止使用暴力,政府用的方法是以暴制暴,這是愛護年輕人的表現嗎?

筆者並不是說政府應該縱容年輕人使用暴力,但政府能否對年輕人「網開一面」?關於如何處理在反修例衝突中被捕的年輕人,法律學者和社會人士曾提出各種較寬鬆的做法,但政府的回應總是說不能挑戰法治的底線。政府若然這樣堅持下去,年輕人只會覺得政府要懲罰他們,而非為了他們好。作為信徒,特首應該明白,愛的最崇高表現就是寬恕,什麼比寬容的對待被捕年輕人更能表現政府對他們的愛?與其嚴厲懲罰犯錯的年輕人,政府若能展示自己對他們的愛,相信更能有效遏止暴力!

香港的未來為年輕人建造嗎?

第二,政府必須令年輕人明白,香港的未來是為他們而建造。前任特首董建華在最近的一次訪問中,認為年輕人所以不信任政府、看不到未來,是因為他們「買不到樓」。這句話如果是10年前說的,相信還有點道理,但反修例風波發生超過半年,董先生還不明白,年輕人所以有怨氣,物質生活上的追求得不到滿足,其實並不是主要原因嗎?年輕人能夠置業當然重要,但他們覺得生活在香港有自己的未來嗎?他們相信自己是香港未來的「主人翁」嗎?他們認為未來的香港是為他們而建造嗎?

從高鐵香港段的興建開始,到港珠澳大橋的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及「明日大嶼」,哪一個項目年輕人覺得是為了他們而建造?香港要配合國家的整體規劃和發展,實在無可厚非,港人也不會反對,但這樣做,年輕人只能看到「國家」而沒有「香港」。如果在「明日大嶼」公布之前,特區政府能夠集中資源解決香港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相信年輕人會覺得,政府做事,心裏不會只有國家。董建華出任特首時曾說:「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但對年輕人來說,香港必須先有自己的未來,待香港的發展得到鞏固,香港自然對國家有更大的貢獻。

順應潮流增加年輕人的政治參與

第三,政府必須讓年輕人有更大的政治參與。教育大學講座教授趙永佳在年初訪問中,一針見血的指出:「年輕人參與社運背後不是中環價值,不是社會流動的問題,而是普世價值。是否參與或關注社會運動,與年輕人有多認同普世價值,有很強關係。」(見〈趙永佳:政府勿阻市民參與制度〉,《明報》,2020年1月3日)

對政府來說,政治參與從來是敏感的話題,因為鼓勵市民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意味政府必須首先改革現有政治體制,否則如何鼓勵市民參與?在最近的區議會選舉中,年輕人顯示他們不但有能力參與政治,還有能力透過現有政治制度向特首表達他們的訴求。這種潮流無法抗拒!反修例風波喚起年輕人對追求民主的醒覺,正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政府現在能夠做的,是順應這潮流增加年輕人的政治參與,正如趙永佳教授提出的:「帶動市民的力量返回制度層面,總比在制度外爆發更好。」

特首呀,要挽回年輕人的信心,現在是關鍵的時刻——年輕人正等待政府的回應,愛比暴力強,唯有年輕人感受到政府的愛,這樣才能挽回年輕人對香港未來的信心。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