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社區規劃 刻不容緩(文:伍美琴) (09:00)

暑假前清華大學的教授邀請筆者參加一個在成都舉辦關於社區規劃的會議,希望我講一下香港的社區規劃制度。我禮貌地告訴她香港其實沒有制度化的社區規劃,但是民間還是有不少的社區規劃實踐,如果她願意,我也樂於分享。那個會議讓我大開眼界,因為國內各大小城市的社區規劃實踐,無論在規模、覆蓋率、方式和創意都讓我刮目相看。

負責組織會議的教授希望把報告結集成書。我在文章的前言這樣寫道:

香港城市規劃的體系可以說是一個由上而下的制度,主要是配合社會經濟發展來作土地的分配,未有具備跨部門統籌協作調整的策略性空間規劃功能。規劃體系、規劃署的組織架構和規劃條例都沒有社區規劃的元素。但是,這不代表香港沒有社區規劃,因為香港的專業人士和地區的各利益相關者,有時候會聯手制定社區發展方案,以回應自上而下未能照顧社區關係的規劃。因此,香港推行社區規劃的最大阻力是來自政府。社區規劃對提升市民個人和地方管治的能力不可或缺,所以政府應該積極考慮在規劃署建立一個社區規劃部,檢討城市規劃條例,把社區規劃納入規劃系統裏面。時光荏苒,大學的社區規劃工作坊已經推行了近20載,社區在地的規劃實踐也累積了相當經驗,這應該是社區規劃制度化的時候了。

市民更能實現自我  社區更健康發展

香港社區規劃的成功案例,最為人樂道的應該是灣仔的藍屋。開始是居民連同聖雅各福群會反對市建局和房協活化藍屋要求住戶搬離的方案。幾經周旋,幾個以聖雅各福群會為首的非牟利團體以「WE嘩藍屋」為題,讓藍屋成為第二期的「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一個項目,而且在2017年勇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高的保育獎項。藍屋證明社區在遇到危機的時候,最能夠迸發出團結的力量去保護家園。可是,抗爭完了之後,因為沒有長遠社區規劃的支撐,後續的工作很大程度是靠聖雅各福群會,而不是社區的街坊。沒有社區規劃,也難探討這個項目如何能夠使嚴重士紳化的灣仔重建社區網絡和資本。

另外一個例子是深水埗的臨時布料市場——「棚仔」。前幾年政府希望把布販搬到通州街天橋下空置的臨時街市,取回土地建房子。透過專業人士如藝術家、規劃師、建築師、社工等和布販的努力,經過會議、各種活動以及社區規劃工作坊,不同持份者一同勾畫出一個共同願景,希望把通州街的天橋底打造成以社區為本、帶動設計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專案,甚至希望可以用社會企業的形式營運。這個民間規劃得到了澳洲的Wendy Sarkissian規劃勇氣獎和香港規劃師學會的年獎。可是「棚仔」的前路還是未明。政府也好像從來沒有珍惜社區為自己籌劃未來的熱忱,官員似乎對民間規劃充耳不聞。

藍屋和「棚仔」的例子,都說明不同的專業縱使在沒有制度化的社區規劃情况下沒有放棄,願意互相合作一起推動社區規劃。雖然這種跨界的合作算是剛起步,還沒有做得很好,但是香港就是有這種社區組織,縱然資源缺乏,仍然用心去與市民一起努力為社區默默付出。但是如果我們把社區規劃制度化,那麼社區就可以有更多資源去做規劃,一方面可以凝聚街坊,一同去為社區的未來尋找方向;另一方面,街坊的參與不但會提升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能夠駕馭環境的經驗也會大大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當市民能夠一起去為社區付出,他們就更能實現自我,生命有更清晰的目標,這樣的社區就可以更健康的發展。

區議會是理想試點

有人可能會認為近來香港社會那麼撕裂,社區規劃可能更加舉步維艱。但是,規劃有很多的工具,例如六頂思考帽等,可以讓不同意見(政見)的人,坐下來一起對話。其實,區議會是實踐社區規劃的理想試點。因為社區規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有點像是尋寶一樣。開始時,一定要盡快獲得在地知識,例如社區的歷史文化、街坊對社區哪些地方特別愛護、對改善社區有什麼的看法等。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不要也不能只是看到社區的問題,社區規劃的精神要把社區看成寶貴的資產,要看到裏面的人、組織和其他可以運用的資源。這就是規劃界常常說的「ABCD」(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意思就是以社區資產為本的規劃。要理出區裏面的資產,可以請社區裏面有歸屬感的人做研究員,可以創造就業,又可以找出區裏最寶貴的資源——包括人的才能。譬如說:一些人很有愛心去幫助其他人;也有些人可能腦袋比較聰明,會用智慧建設社區;而有一些人,他們手藝一流。這樣子,大家就用個人的才能來做不同的事把社區優化搞活,慢慢把它變成一個蠻有實用價值的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通過調查研究,蒐集社區資產的資料後,就可以邀請不同的利益團體來一起制定願景。訂立願景之前,有關的持份者需要知道什麼是可持續發展;明白生態健康元素的重要性;怎樣的管治制度才算是好的;活潑的地區經濟、空間的設計,以至公平的制度為何影響社區的發展和人的身心健康等。這樣不同持份者就可以為社區未來的發展建立願景,明白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盡力提供美好的環境,包括大自然的元素和以社區為本的公共空間,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讓社區變成每一個人都可以好好地成長,提升居民身、心、靈健康的地方。

凝聚街坊  重建官民關係

當社區要把夢想成真,一個可行的方向就是社區把可持續發展的方案交給地區的跨政府部門來參考和推行,又在推行的過程中,讓市民可以監察和提供意見。更重要是在不同部門與民間規劃磨合時,規劃師需要參與其中以保證推行時沒有忘懷初衷。這樣官民就可以通過改善社區規劃設計而建立長遠的合作和互信。

社區規劃可以凝聚街坊,為地區提供更好的公共空間和設施,甚至經濟活動的場所,如墟市,讓居民可以增加社會資本和強化社區網絡。過程也讓街坊可以與政府不同部門攜手合作,重建官民關係。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主任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