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仍是未完成的試卷? 台灣總統大選分析(文:葉國豪) (09:00)

儘管選前不幸發生了軍方黑鷹直升機失事的慘劇,使台灣社會震動,並為大選蒙上些許不確定的陰霾,然而在民進黨政府應對得當的情况下,最終蔡英文以57.1%的高得票率(817萬票)大勝國民黨籍候選人韓國瑜265萬票(韓得票率38.6%,552萬票),不僅一如絕大多數選前民調的預期贏得連任,創下台灣民主史上得票的新高,勝選幅度也高於許多專家學者的預期。民進黨一舉完成總統連任以及立法院過半的雙重目標,非典型的韓國瑜縱使想力挽狂瀾,只能說蔡英文選得太好。

蔡英文勝選連任關鍵因素

對於此次蔡英文的勝選連任,有以下因素最關鍵:

首先是台灣過去幾年瀰漫着濃厚的危機感(包括連續丟失邦交國、北京派遣軍機繞台等),儘管2018年底九合一大選民進黨慘敗,然而自2019年3月高雄市長韓國瑜訪問香港中聯辦開始,隨着香港「反送中」抗爭在台灣社會引發的迴響,這種焦慮透過大眾傳媒而強化,在年輕人身上影響甚深。在天氣配合下返鄉投票者眾,整體投票率達74.9%(較上屆增加約8個百分點),蔡英文成功的鞏固了她的民調支持度,並且早在選前即拋離對手韓國瑜。無可否認,香港因素絕對是影響是次大選的重要關鍵。

其次,儘管兩黨都面對黨內初選的爭議,但是民進黨一如以往的更能在選前達至內部與支持群眾的整合;反觀國民黨內部卻在選前一刻仍存在「知識藍」(支持朱立倫)與「經濟藍」(支持郭台銘)的分野,內部也早呈現出「輸多還是輸少的分別」的悲觀情緒,面對這些問題國民黨不願也無能去面對解決,鞏固自己的票源尚有困難,不用談用心去拓闊支持群眾。團結的民進黨與失和的國民黨,一早注定前者的勝選,也埋下後者在選後分裂的種子。

第三,在選舉策略上,除了傳統的車隊掃街與造勢晚會,一向快人快語、靈活出位的韓國瑜,其民粹魅力在於他慣用庸俗直白的語言與缺乏事實根據的情緒化用語訴求支持者,雖然並不熟悉政策卻仍可在辯論場上自信有餘。他強調「中華民國」符號,以「台灣安全,人民有錢」為競選口號,所訴求的是40歲以上乃至更為年長的選民,然而卻苦於無法有效吸引年輕選民的困境。相對地,蔡英文打造「中華民國台灣」的認同類別,以「勇敢、自信」的柔性訴求,配合選前推出的數個競選廣告,延續了綠營一貫在競選工程上的優勢,成功地刺激首投族返鄉投票。

最後,在中國因素的影響方面,自2019年初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以來,由於事實上台灣缺乏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各自表述」的空間,蔡英文政府成功地將「一國兩制」與「九二共識」畫上等號,而前者廣泛地被台灣民眾所拒絕,因此韓國瑜在選戰後期都不願提及「九二共識」,國民黨長期以來缺乏在兩岸關係上建構具體的新論述,如今更被民進黨形塑成「票投國民黨,台灣將失去主權與民主自由」的負面形象。因此,雖然北京一方面透過民間的村里長網絡進行動員,並且強化泛藍執政城市交流與惠台方案等的利多;另一方面,以減少自由行遊客訪台、派遣航母通過台灣海峽等方式來威嚇,但是台灣民眾顯然還是繼續選擇能強化台灣認同與自主的政黨,也代表國民黨最終無法有效激起選民反對《反滲透法》。

選後影響幾點可關注

關於選後的影響有幾點可以關注:

首先是國民黨內的權力佈局,國民黨一年內從大勝到大敗,落敗的韓國瑜,其市長連任的機會已經蒙上陰影,他將盡速啟動凝聚支持者的動作。在競選期間韓國瑜使用非常手段批評國民黨歷史與過去馬英九政府的軟弱,這些策略在選舉期間都被忍耐,但是選後勢必會被拿出來清算。選前更早已傳出強調本土路線者有意出走另立政黨,面對洪秀柱等黨內保守勢力的逼宮,吳敦義已宣布辭任黨主席以示負責,黨內各懷鬼胎、鬥爭危機起伏。

其次是台灣政治生態的變化,選前社會對立嚴重、媒體立場清晰,宋楚瑜所代表的泛藍親民黨在選舉中一直被刻意忽略,顯示台灣大選仍舊是藍綠兩黨競爭的格局,第三勢力難以有發揮的空間。此次民眾黨在區域立委雖然全軍覆沒,但是靠不分區獲得5席共159萬票的成果,一舉超過時代力量(3席),成為立法院第三大黨。柯文哲早已表明將參加2024年總統大選,但是其與民進黨的關係早已破裂,民眾黨能否發展出超越北部都會區的影響力尚待觀察。親民黨則可以說已經完全無關輕重,步入昔日新黨的後塵。

最為人所關注的仍是兩岸關係的走向,大選結果顯示過去幾年北京的各項惠台政策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正面效應,選後台灣勢必更積極地想要融入國際社會,也會以更堅定的立場處理兩岸關係,此舉將引起北京包括奪取邦交國等更強硬的打壓。因此兩岸關係相信仍舊會持續低潮,甚至連帶影響港台關係,情勢難以樂觀。

最後,在美中台三邊關係上,在中國崛起過程中充滿挑戰,北京表面上仍對解決台灣問題充滿信心,因此當立場親中的國民黨輸了大選,她必須更有耐心等待時機。台美之間長期存在不平等的伙伴關係,民進黨已經不是2000年陳水扁當選時對美國缺乏理解與關係的政黨,過去3次政黨輪替已經使民進黨有更多與美國打交道的經驗,保持台美之間的互信溝通、目標一致非常重要。在中美貿易戰中台灣的戰略重要性逐漸提升,依照蔡英文審慎的性格,相信不會有主動挑釁等意外發生。

台灣人民答案清晰  問題在北京判斷

總結而言,如同1966年發生的十年文革讓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獲得喘息的機會,2017年以降的中美貿易戰與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抗爭同樣為台灣爭取到時間去進一步鞏固其民主與自立的空間。當年毛澤東發起的文革,意外地延後了國際社會承認共產中國的時間;一般認為習近平在對外關係上的策略,似乎同樣地讓美國為主的國際社會審慎地應對中國崛起的影響。對台灣來說,是次大選等同是對兩岸關係的一個清楚表態,主流民意要求維持和平的現狀,許多民眾認為選擇「一國兩制」不啻就是選擇投降,而選擇投降或許可以讓部分高官獲得權力與財富,但是卻無法保障台灣的民主。

4年前北京認為蔡英文不願意面對「九二共識」;4年後台灣人民顯然針對「未完成的試卷」給出了清晰的答案,問題始終在北京如何解讀與判斷。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講師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