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近年新聞平台的發展和變遷(文:蘇鑰機) (09:00)

新聞界面臨巨變,報業受到的影響更大。新科技帶來機遇,也產生問題,尤其是新聞平台增加了,印刷媒體的讀者減少了,廣告收益也下降了。本文透過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數據,看10多年來香港報業的一些轉變。這些數據來自一系列縱向的讀者使用習慣調查(不包括廣播和電視),以觀察平台和閱報之間的關係。

傳統收費報紙歷史悠久,是大眾主要新聞來源之一。在1995年,報紙開始把內容上網,但初時對印刷報紙的影響不算大。2001和2006年的調查均顯示,收費報仍是主流平台,網上版仍未流行。

2002年首份免費報紙在香港發行,2005年又多了兩份新的免費報,其發行量都很大,受到市民歡迎。在2010年的調查中,加入了詢問免費報紙和網上平台,發覺它們和收費報紙已經形成「三分天下」局面。

到了2013年的調查,再增加了移動平台。因為它和網上平台性質相近,令網上閱讀的市場份額大增。移動平台和智能手機的興起有密切關係,政府和市場調查的數據顯示,香港在2012年智能手機的滲透率為54%,到了2016年更高達86%。

社交網絡媒體的出現,迅速成為獲得資訊的主要渠道。以facebook為例,它在2004年才創立,2009年香港的使用者已有209萬,2014年更上升到440萬,滲透率達63%。所以在2016年的調查,加入了社交媒體作為一種資訊平台。結果發現它很快成為了大眾寵兒,這個趨勢延續到今天。

使用率大趨勢:報紙跌  網上平台升

讓我們具體來看10多年至今的一些數據。圖1顯示不同新聞平台在近年每周使用的比率。收費報紙自2006年起急速下跌,由超過九成跌至四成。免費報紙之前維持每周有六成多人看,現時只得約四成。網上平台先跌後升,現時仍有五成。移動平台的走勢明顯上升,由2013年的四成升至現時的七成。社交媒體在近年維持六成多,而且逐漸上升。

大趨勢很明顯:收費報紙和免費報紙在下跌,網上平台、移動平台和社交媒體在上升。這些現象亦可見於圖2所示的每周使用日數。收費報紙由以前每周超過5日到現時不到兩日,免費報紙現時也是不到兩日。相反社交媒體現時升至超過5日,移動平台也有4日多,網上平台的日數也有些增加。

如果把不同平台的使用作整合計算,它們所佔的份額可見於圖3,當中每年各平台的份額總和是100%。收費報紙使用的比例,由五成半下降至四成。免費報紙也在下降,近年跌勢凌厲。免費網及純網媒則上升,在最近3年升幅甚為明顯。社交媒體在近數年也佔頗大比例,而且正在上升。

上面看到收費報紙下降情况比預期中稍為好些,是因為其網上版升幅局部抵消了印刷版的下跌。如果將不同報紙平台細分為印刷版、網上版和移動版,就可見到印刷版由七成大跌至三成,網上版在2013年下跌後表現平穩。移動版則明顯上升,所佔份額和印刷版相差不遠。

有社媒的配搭  接觸受眾最有效

哪個平台較能有效地接觸到受眾?平台之間配搭的效果如何?以單一平台計算,收費報紙的讀者接觸率(reach)由以前超過九成降至四成,免費報紙現在也只得四成,網上報紙就有五成。移動平台上升至七成,社媒更高達九成。如果以兩種平台來看,最有效的配搭是社交媒體加多任何一個平台,而最低效能的是收費報加免費報。同時透過任何3種平台的話,就能夠接觸到差不多所有人了。

相對其他地方  港報業不算太差

香港報業面對不少挑戰,但情况相對其他地方已不算太差,原因可能有幾個。首先是香港報業的平台有分眾作用,彼此有分工,針對不同讀者群的需要。其次是因為多了新的平台,看新聞的整體人數多了。第三,香港的一些免費報和收費報屬同一集團,經營上有協同效應,在市場發揮互補功能。例如集團內的「中產收費報」配合了「大眾免費報」,這種交叉定位減少了在讀者上的直接競爭。

第四,香港一些報業集團有經營其他業務,部分獲政治力量支持,能夠補貼公司的虧損。因為報紙可發揮品牌效應和輿論影響,所以有其存在價值。第五,香港社會人口密集,港人愛看新資訊,手機滲透率和上網率高,近年經濟表現尚算不錯,這些都有利於報業的生存營運。

關鍵不止讀者數  要看廣告、訂閱

展望將來,多種平台的協同效應已經發揮得頗佳,不容易將本地市場規模再擴大。關鍵不再只是讀者人數,而是要看廣告收入和訂閱情况。近年市民較願意付費在網上獲得新聞資訊,是個正面的發展。報業如何能夠進一步轉型,要視乎不同新聞機構能否清晰了解自己的市場定位,配合科技發展,知道受眾的需要,和他們多作聯繫,並找到合作伙伴經營其他業務,這樣報業才會有明天。

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