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蘋果日報》3間公司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繼續審訊。「從犯證人」、時任《蘋果》副社長陳沛敏出庭作供。
【16:37】散庭。
【16:16】控方展示《蘋果》11月15日的文章〈屠龍隊邊緣呼籲 全民勇武/三罷〉,陳沛敏指該報道為人物訪問,「屠龍小隊」是比較激進的團體。至於以「請投票 止警暴」為主題的廣告,她指黎智英曾叫她和林文宗找新聞圖片,幫政治人物製作區議會選舉的廣告。
【16:01】控方續指,Mark Simon在2019年9月10日問《蘋果》有否派員到華盛頓採訪黃之鋒和何韻詩會見美國官員的新聞(Guys, Have we sent anybody in Dc to cover the Joshua Wong and Denis Ho trip?)。陳回覆有,她記得黃何二人最終有訪美。
至10月,黎向陳發信息稱「我今期沒時間寫稿,你是否可以用訪問形式,問我十條左右香港現時情况和華盛頓游說之旅問題,我解答為專欄文章?」陳回覆「我度度」,其後再稱已轉交同事處理。控方其後展示《蘋果》就華盛頓之行的報道,包括〈參議員關注示威暴力升級 黎智英冀美多發聲令青年面對警暴不孤單〉。
陳其後沒有跟黎談及訪美事宜,「對於我嚟講,佢去美國做呢樣嘢,同佢一向個立場都係相符嘅,所以我又冇乜好奇怪,覺得好意外嘅問題要問佢。」她補充當時社會亦要求撤回條例、對警暴有指控等,認為黎的立場是希望爭取外國向香港政府施壓以落實訴求。
【15:46】陳沛敏解釋Mark Simon之所以會提及關於頭盔的事宜,稱因當時示威十分頻密,尤其若現場「兵荒馬亂」,記者需要頭盔、面罩、螢光衣等用品,有關裝備往往供不應求,「我純粹係一個禮貌咁樣話多謝,其實我都冇認真對待佢提出協助呢個」。
陳沛敏指,Mark Simon是黎智英私人助理,幫黎打理傳媒以外的生意,不記得甚麼時候注意到對方,但「因為有個外國人喺公司出現,大家都會八卦下呢個人邊個嚟㗎」。在她升任《蘋果》副總編輯後開始留意Simon,但二人之間不會詳談,亦不知他何時開始主力在台灣工作,「即係可能見到咪面,hello咁樣算唔算?」
【15:34】控方展示《蘋果》一則廣告,內文寫上「明日台灣民主,失守還是堅守?」,並載有3名政治人物的頭像,包括台灣總統蔡英文,廣告下方有「升級壹會員 港台命運共同睇 8月20日起一個價錢睇埋台灣《蘋果》」的配字。
陳指廣告並非由編採部設計,「共同睇」中的「睇」與「體」同音,希望宣傳支付同樣的金錢可同時看到《台蘋》的新聞,「係咪立場上覺得香港同台灣嗰個所謂命運都有相連嘅關係啦?咁我諗呢個係黎生嘅立場囉」。陳續指,她不記得黎在甚麼場合提及其立場,估計可能是開會時觸及,因黎在台灣都有業務,「佢(黎)講一啲可能時局嘅時候,都會就着台灣嗰邊嘅情况,講下佢嘅意見咁樣」。
控方其後展示陳與Mark Simon的通信紀錄,Simon在8月26日稱他正身處美國,有方法可輕易取得頭盔、面罩和其他保護裝備並寄送到香港(I have access to quality helmets, protective clothing that I can buy at good prices and ship with ease),陳回覆「好的。謝謝。」(Sure. Thanks)
【14:47】黎智英8月1日向陳沛敏發信息,問「沛敏,明天有空來我家吃飯嗎?」陳稱信息是關於翌日在黎家中舉行的晚餐聚會,記憶中是自2019年4月以來再次到黎宅聚餐。控方問吃飯時黎與員工會談論甚麼,法官李運騰再次打斷,指控方所問的吃飯地點是指哪裡。
控方繼而圍繞「飯盒會」提問,陳表示由約2019年開始,每隔數週在公司貴賓室舉行會議,黎會在會議前先擬定主題,例如如何將報紙雜誌化,並邀請相關部門參與,但她不是每一次都會參與。
其間參與者討論工作情況,黎會分享對時局的看法,「關於呢個運動嘅新聞,要做得好啦,咁譬如當時佢關注嗰啲『警暴』呀」,提醒要做得更深入;至2020年疫情爆發後和《國安法》7月實施後,都有繼續舉行會議。就黎宅的晚餐,陳稱不是太記得討論內容。但一般會觸及工作上的事宜。
【14:35】 在控方主問下,陳沛敏確認2019年6至7月反修例示威活動持續。控方展示7月29日《蘋果》的頭版〈生雞蛋來襲 催淚彈還擊〉,報章載有「警亂槍狂射平民」的配字。控方稱根據報章內的新聞圖片,示威者在西港城附近以手推車將焚燒紙皮推向警方,問為何報道標題提及「生雞蛋」。陳稱報章出版前一天為星期日,她逢星期日休假,沒有參與決定標題的討論,報章事宜會由執行總編輯林文宗處理,其後林會通知她。
【14:32】開庭。
【12:57】休庭。
【12:40】控方展示《蘋果》於2019年7月12日出版的〈黎智英晤博爾頓促華府援港〉,內文提到數名美國共和黨議員Ted Cruz、Cory Gardner及Rick Scott;陳表示她對美國共和黨議員不太熟悉。7月19日,黎再轉寄Benedict Rogers的信息給陳,提到美國國會議員Ted Yoho有意在《蘋果》刊登文章。陳表示不太記得文章內容,應該是關於支持運動,亦不太記得是Rogers抑或Yoho將文章傳給《蘋果》。
【12:14】控方續展示《蘋果》在2019年7月9日的報道〈蓬佩奧晤黎智英討論逃犯例〉,證物圖片顯示文章印有「今晨第二次版」字眼。陳沛敏解釋,當日趕不及在第一版放入此報道,故臨時加印第二版,並認為黎與美國時任國務卿蓬佩奧見面「呢樣嘢都重要,會需要改版去處理」。
控方追問此事件有多重要。陳補充因為黎「似乎好關注國際社會點樣睇今次香港呢場運動啦,佢今次直情係自己去見美國嘅國務卿,所以就我哋就咁樣處理」。至於黎事後有否與陳討論美國之行,陳則稱「記憶中無」。
【12:01】開庭。控方續展示WhatsApp紀錄,顯示黎智英在2019年7月4日,發送英國專欄作家Edward Lucas在《倫敦時報》撰文評論中國時政的文章,問陳沛敏可否挑選部分文章翻譯並在《蘋果》發布,又發送Lucas的聯絡方式。陳沛敏在庭上供稱,她當時認為很難在新聞版面處理其文章,《蘋果》亦很少翻譯已在外國出版的英語文章,故與時任社長張劍虹商討如何處理,但她不記得最終如何處理。
【11:25】休庭。
【11:07】控方展示7月4日黎智英發送給陳沛敏的信息,提到他在《紐約時報》撰寫的文章已經刊出,並附上報道連結。控方問黎傳送報道的目的是甚麼,以及是否尋求陳沛敏批准。陳回應指「佢(黎)唔需要我approve去寫呢篇文」,認為他似乎只是將文章同時發送給一批人。控方指,連結同時發送給民主黨前主席何俊仁及前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
此外,控方問陳沛敏及黎智英是否在海外媒體撰寫許多文章,法官李運騰打斷並問何謂「許多」。控方其後改問,黎智英會否替海外媒體撰寫文章,陳回答稱有,而在2019至2021年撰寫得更多,黎亦會接受海外媒體訪問,同樣比2019年前更為頻密。
【10:34】信息紀錄顯示,黎智英續轉發前學聯成員岑敖暉所撰的文章〈好意思說要「深切反省」?你連記者的問題都不懂答〉,問陳沛敏可否在報紙刊登其文章,或訪問岑。陳答可以在論壇版刊文,又問黎是否有岑的聯絡方式。
陳沛敏在庭上補充,當時她評估難以用新聞方式報道岑的文章,故建議可在論壇版刊文,她亦聯絡負責論壇版的時任主筆楊清奇跟進,轉達黎的意思。
庭上展示警方從主筆楊清奇手機擷取的信息,顯示陳沛敏2019年7月2日問楊「明天見報論壇會否盡量組織有關佔領立會的文章」,楊回覆「楊社交咗稿,唔係」。陳庭上稱,相信「楊社」是指前《蘋果》社長楊懷康,他會以筆名「古立」在《蘋果》撰文。控方問職級上楊清奇是否需向陳沛敏負責,陳指楊申請放假需她批准,另外楊批出投稿人稿費後,亦要她加簽。
【10:18】 陳沛敏由懲教押解出庭作供。控方展示黎智英與陳沛敏在七一佔領立法會事件後,於7月2日凌晨的WhatsApp對話:
黎智英:「年輕人衝立法會事令我心情沈重,你們認為泛民善後工作有甚麼該做令運動可以持續?好彩巿民對年輕人闖立法會是多少有些體諒,損害可能不太大,你們認為呢?」
黎又提及《蘋果》採訪一名進入立法會的年輕父親,認為受訪者「講得很好,對很多人都會有啓發性」。
陳沛敏:「收到。明天報紙已會有很多衝擊和佔領立會年輕人心聲,包括上述「死士」。明天會再做」。
陳在庭上補充,當時負責網上版的同事已發布多則示威者的訪問,包括上述年輕父親,她亦將部分訪問納入翌日的報章。
下一批信息顯示:
黎智英:「是,要再做。明天是否集中做年輕人的心聲,盡量為他們在這件事上事爭取市民諒解和支持,得以平反?」...「我們以後幾天的工作是把這些sentiment擴大擴散,彌漫成為巿民共識。」
陳沛敏供稱,當時衝擊立會事件是大新聞,《蘋果》記者已「本能地」紀錄事件,但「黎生佢有個intention(意圖)嘅」,因黎擔心事件爭議太大,令巿民不再支持運動,在黎生下達相關指示後,「我哋好似要帶住一個動機去採訪呢單嘢,等啲巿民繼續支持呢個運動」,意圖透過報道令公眾諒解和支持示威者,於是她翌日將網上新聞稿件在報紙「做個顯著嘅篇幅,去落實返黎生嘅指示」。
【10:03】開庭。法官昨日請控辯雙方商討「逆權」一詞的英文翻譯,代表黎智英的辯方資深彭耀鴻今早表示辯方傾向譯作「anti-tyranny(反極權)」,控方則希望譯作「anti-authority(反政權)」。法官杜麗冰笑言自己中文不好,請傳譯員給予意見。傳譯員最終建議譯作「anti-authoritarian(反威權)」,控辯雙方均採納建議。
法官李運騰則建議,控方應將重要的字眼編成𢑥編,以便於審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