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網站列出用於計算「對等關稅」的公式:
Δτᵢ = (xᵢ - mᵢ)/(ε*φ*mᵢ)
Δτᵢ:關稅率變動幅度
xᵢ:美方出口總額
mᵢ:美方進口總額
ε:進口需求價格彈性,參數值設定為4
φ:關稅對進口價格的轉嫁率,參數值設定為0.25
《紐約時報》、彭博社、新華社等指出,上述公式可簡化表達為:
關稅率變動幅度=美方出口總額 - 美方進口總額/美方進口總額
將得出的數值除以2,就是「折扣後」關稅率。以中國為例,去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總額為4380億美元,美方的貿易逆差為2950億美元。依照特朗普政府的公式得出67%,現除以2,得出「對等關稅」率為34%。
●專家質疑「無中生有」
有美媒與學者指出,特朗普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對等關稅」,並非依照先前承諾、對其他經濟體的關稅率與貿易壁壘實施對等回應,而似乎只是粗疏地將「貿易逆差」直接當作「他國對美關稅」,作為計算「對等關稅」的依據。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前財政部官員赫夫鮑爾(Gary Hufbauer)告訴新華社記者,特朗普政府對貿易伙伴的「對等關稅」計算方法「毫無根據」,「完全是無中生有」。
美國《紐約客》專欄記者、《大西洋》月刊撰稿人蘇羅維茨基(James Surowiecki)寫道:「我剛剛搞清楚這些虛假的關稅數字是怎麼來的。他們根本沒有像聲稱的那樣,實際計算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相反地,他們只是針對每個國家,將美國對該國的貿易逆差除以該國對美出口總額。」他續寫道:「韓國和美國之間有貿易協定,根本沒有對美國出口商品課徵50%的關稅。歐盟也沒有對美徵收39%的關稅。」
美國馬里維爾學院歷史學教授阿斯特(Aaron Astor)在社交媒體X上發文指,這種算法與「各國實際徵收的關稅」毫無關係,純粹是將貿易逆差粗暴轉換成關稅數字,根本是「以最愚蠢的方式實施的愚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