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眼
日期:2025年6月20日
伊斯蘭藝術入門課
展覽中有塊長達 16 米的「海得拉巴凱沃基安地毯」(圖)。地氈來自 17 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強國——莫臥兒王朝,莫臥兒宮廷會在舉行禮儀活動時使用這塊長氈。策展團隊將整塊地氈平鋪於地面,並在兩端設置鏡面,使地氈在鏡面反射中無限延伸。(馮凱鍵攝)

香港故宮特展 華麗奇氈編織伊斯蘭文化

【明報專訊】提起伊斯蘭文化,你會想到什麼?是阿拉丁的飛天魔氈與神燈,Disney那位深色皮 ......

(2025年6月20日)

《搖籃凡世》導演張吉安(左)分享,電影啟發自疫情時期棄嬰數量大增的現實;廖子妤(右)飾演的麗心一角,原型人物則是他的大學同學。(黃志東攝)

喧囂之中 《搖籃凡世》對準母親的抉擇

【明報專訊】30秒,可做什麼?在香港,在採訪時,可讓講華語的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來港多年的 ......

(2025年6月20日)

「義肢:酷兒、夬兒行為檔案展覽」展出藝術家王溪曼行為表演作品《彷彿暗示了它自己的修正》錄像。(范啟智攝)

Friday Planner:觀展賞樂,洗去鬱悶

【明報專訊】6月踏入中後段,仍舊時雨時晴,周末還是得宅在室內過日辰。陰陰翳翳,精神不起來, ......

(2025年6月20日)

泰特現代藝術館--泰特現代藝術館現在舉行韓裔藝術家徐道獲個展The Genesis Exhibition: Do Ho Suh: Walk the House。圖中作品屬於Rubbing/Loving系列,藝術家回到兒時的家居,以石墨拓印出整座建築,藉此反思何處為家。(作者提供)

行走的房子 探尋何處為家 韓裔藝術家徐道獲倫敦個展

【明報專訊】這些年我們多了談論何處是家。離開的人走到新天地,卻偶爾記掛家中的丹桂;留下來的 ......

(2025年6月20日)

《每一件美好的事》在上水一間將要清拆的寮屋中演出。(主辦方提供)

香港:念掛的空間

【明報專訊】自從3月開始,有個演出在上水一間將要清拆的寮屋斷斷續續地舉行過幾次,名為《每一 ......

(2025年6月20日)

藝術家Fanny Allié(藝術家提供)

紐約:Fanny Allié:現代拾荒者

【明報專訊】Fanny Allié是一名來自法國蒙彼利埃、在紐約生活近20年的混合媒介藝術 ......

(2025年6月20日)

英國電視劇Just Act Normal讓觀眾體驗在伯明翰公屋成長的艱澀歲月。(網上圖片)

伯明翰:在異國「悲情城市」 獨立地壯麗生存

【明報專訊】最近在赫爾辛基短留一周。上一次到芬蘭已是10年前。10年之間,城市改變沒想像中 ......

(2025年6月20日)

何子洋剛完成的installation practice(作者提供)

東京:幾分之七

【明報專訊】剛剛滿7年的異地生活,一個可新可舊的年數。如在香港,可申請到永久身分證,可換了 ......

(2025年6月20日)

《忘我而安》光輝之聲專場音樂會《巴赫家族經文歌》,將於聖約翰座堂演出。光輝之聲是NOĒMA藝術總監劉卓熙(圖)景仰的模範,他希望繼續尋求進步,也會多跟其他藝術家合作、學習。(曾憲宗攝)

伙比利時名團合唱巴赫 NOĒMA學無指揮演出 劉卓熙盼來年「多做基建」

【明報專訊】2025年來到一半,香港新銳合唱團NOĒMA 2024/25樂季,迎來壓軸好戲 ......

(2025年6月20日)

麥振鴻示範在音樂編曲及錄音軟件中,使用自己聲音訓練的AI人聲來製作demo。(鄧宗弘攝)

AI作歌版權怎分界 業界待國際案例闡明

【明報專訊】指尖滑開音樂串流App,隨機選播歌曲,可有一刻想過它們是由人工智能(AI)生成 ......

(2025年6月20日)

走進名古屋造形大學的「屋頂」下,除了所見散落的方盒子以外,中央的大廣場更是一個多功能活動場所,可以舉辦各類藝術及文化活動。(作者提供)

名古屋造形大學 有種「都市美」 開放式藝術校園 利跨界交流

【明報專訊】日本第四大城名古屋,除了擁有許多戰國武家的文化遺產與歷史故事以外,給我的更深刻 ......

(2025年6月20日)

吳愷霖收藏化石18年,現時全職從事化石普及工作,除了替香港科學館、商業機構等蒐羅化石,亦定期舉辦小型展覽和古生物教育活動。他手中的是一種大型的奇異蟲科三葉蟲化石。年代:寒武紀(約5億多年前)。產地:摩洛哥  價格:約$24,000(曾憲宗攝)

專家教鑑賞 新手避坑 化石藏億萬年生命美學

【明報專訊】侏羅紀系列最新一集電影《侏羅紀世界:重生》將於7月在香港上映,一眾恐龍迷自然引 ......

(2025年6月20日)

恐龍@化石工作室實體店,展出曾在《侏羅紀世界》電影中現身的滄龍的頭骨化石。(受訪者提供)

「講場」交流化石知識

【明報專訊】剛開始化石收藏,卻遇上運輸失誤,到手的化石斷開,徬徨無助不知如何是好?香港古生 ......

(2025年6月20日)

花牌只憑鐵線、竹篾、鐵絲網等材料便可成形,花牌師傅蔡榮基表示技藝易學難精。他十分欣賞學員們刻苦耐勞的態度。他展示了學員紮作的花牌「鳳頂」(圖),雖未達完美,但細節做足,例如綁上竹篾支撐容易捲曲的銻片。(鍾林枝攝)

傳統與創新碰撞 非遺花牌技藝「活」起來

【明報專訊】曾幾何時,每逢大時大節、新店開張或嫁娶之喜,街上總會見到色彩斑斕的花牌,為城市 ......

(2025年6月20日)

花牌用途很廣泛,內容不一定是文字或圖畫,周雅慧想到將立體的公仔放上去,製造出一艘挪亞方舟,富有中西交融趣味。(鍾林枝攝)

學員:細節凝聚前人血汗與智慧

【明報專訊】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嶺南大學和香港藝術中 ......

(2025年6月20日)

展覽包括已故中國傳奇攝影師任航的攝影作品。(Eaton HK提供)

鏡頭下顛覆二元視覺

【明報專訊】為響應6月全球「同志驕傲月」、世界難民日(6月20日),以及7月的「身心障礙驕 ......

(2025年6月20日)

2025年6月13日
沈靖韜在第17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奪魁,他在第二輪賽事演奏貝多芬的《降B大調第29鋼琴奏鳴曲第106號》。他認為這首奏鳴曲的作曲和彈琴技巧都很深奧,鑽研這曲對他6輪所有曲目都有幫助。(2025 Cliburn Competition圖片)

沈靖韜談范賽征途:貝多芬一曲最重要

【明報專訊】港產鋼琴家沈靖韜(Aristo Sham)在第17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 ......

(2025年6月13日)

沈靖韜(前)成為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史上首名來自香港的冠軍。(2025 Cliburn Competition截圖)

開眼·文化力場|沈靖韜范賽奪冠路 精湛演奏精選細賞

【明報專訊】2025年是古典樂界的比賽年,多個大型重要賽事包括波蘭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比利時 ......

(2025年6月13日)

江記(江康泉,圖)本次展覽有作品描繪基督宗教的聖母,聖母像一剖為二,其中一面露出內部機械構造及聖嬰。(楊柏賢攝)

佛陀戴VR 聖母捧手機 江記請神入展 探科技與欲望

【明報專訊】「幻境絢爛,實則虛空。縛我者幻,解我者心。六色俱滅,自在本真。智不繫網,心本自 ......

(2025年6月13日)

阮兆輝獲頒終身成就獎時稱,不認同粵劇是「遺產」,但指出要積極保留前人留下的文化。(鍾林枝攝)

藝術發展獎眾得主 盼改善藝文資源分配

【明報專訊】時局多舛,但藝文依然有光,不容忽視的是本地一直默默耕耘的藝文工作者。本周二(6 ......

(2025年6月13日)

Birdy Chu作品《新光戲院》(Yrellag Gallery提供)

Friday Planner:藝術不過期

【明報專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什麼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戲院執笠,一間又一間;小店 ......

(2025年6月13日)

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曾經的台灣政治犯感訓基地,現成為白色恐怖紀念園區,「綠島人權藝術季」正在此舉行。走入展覽,可以在藝術中反思綠島歷史,亦可在王虹凱的Hazzeh(圖)等作品中聽見當下世界各地的震盪。(許博彥、蔡宗勳攝,綠島人權藝術季提供)

綠島藝術浪潮 輕撫白色恐怖傷痕

【明報專訊】人們說,地球上超過百分之七十的面積被海覆蓋。海風吹,海浪湧,有幾多座「憂鬱之島 ......

(2025年6月13日)

走到轉角處時,你凝視《旁觀者》,《旁觀者》也凝視你。(作者提供)

【香港】張滙希個展「他然」:鬼斧神工的溫柔

【明報專訊】自Instagram引入Reels功能後,有些很治癒的影片常常推送給所有用戶, ......

(2025年6月13日)

古民家的樓梯底改裝成有座位的窿窿,非常有趣。(作者提供)

【東京】與我共度一天

【明報專訊】受做cafe的朋友邀請,上星期搞了個一日限定展×Pop-up Cafe「Spe ......

(2025年6月13日)

Hugo Roelandt曾在表演中站到盒子內並倒進石膏,最後留下靴子。(作者提供)

【安特衛普】持之以恆才最瘋狂

【明報專訊】最近去了比利時安特衛普參與Antwerp Art Weekend,看到被認為是 ......

(2025年6月13日)

Julian Opie, Galloping horse(網上圖片)

【墨爾本】澳洲的瀨戶內海

【明報專訊】相信很多人都到訪過日本的瀨戶內海,去觀摩一下草間彌生的南瓜和其他裝置藝術。可我 ......

(2025年6月13日)

一塊藍幕(左上圖),如何成為劇集《最後生還者》中的精彩畫面(右下圖)?Peter設計出兩個概念,Plan A強調末日城市的擁擠混亂(左中圖),Plan B則較開揚(右中圖),可以見到遠處海灣。(受訪者提供)

「從零想像」 一筆一畫推進 概念設計 建構影視異世界

【明報專訊】2009年,科幻電影《阿凡達》(Avatar)上映。戴上在當時還算陌生的3D眼 ......

(2025年6月13日)

形狀引人注目的大屋根,跟後方的高樓大廈形成有趣對比。梅北公園打破附近複雜多變的都市環境,成為鬧市中的一處休憩空間。(作者提供)

大阪梅北「大屋根」 弧形改寫都心面貌

【明報專訊】2025年世界博覽會早前開幕,大阪經歷一輪大興土木之後,迎來大批都市更新項目逐 ......

(2025年6月13日)

陳靖軒的參賽作品「北魏黑體」獲選為「森澤字體設計競賽2024」繁體中文組的佳作,他說想嘗試將黑體的骨架和北魏有性格的外皮拉在一起,像一種新舊對話。圖中的鉛筆痕迹是陳靖軒獲悉得獎消息後,在雷丁大學和同學討論時,同學留下的筆記。(受訪者提供)

膺日大獎佳作 港產「北魏黑體」 將矛盾砌成從容

【明報專訊】世界上有什麼可以超越時間?愛?記憶?字體又可以嗎?「方正黑體」在1998年釋出 ......

(2025年6月13日)

《空置大廈內的經理座位》 作者:石田徹也 創作年份:1996 規格:壓克力、木板,145.6×103厘米估價:500萬至800萬港元 成交價:762.4萬港元 邦瀚斯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管關尚鵬(Marcello Kwan,圖)鍾情日本藝術家石田徹也的作品,當中帶出人類悲哀的超現實,令他思考「拍賣對世界有何幫助」。Marcello背後作品為石田徹也的《空置大廈內的經理座位》,西裝革履的經理盤腿成一張破舊椅子,雙臂和扶手融為一體,眼神空洞,象徵階級社會中個體的卑微與無力。剛於2025春拍以762.4萬港元成交。(拍賣行提供)

現代及當代藝術專家關尚鵬專訪 拍賣的意義:以藝術改變世界

【明報專訊】到拍賣預展聽專家解說,有時也會發現他們的喜好;故事說得特別生動詳盡的作品,通常 ......

(2025年6月13日)

村上隆在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舉行個展,矚目之作是按實物原大,復刻奈良法隆寺建築群中的「夢殿」(後)。(David Brichford攝/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提供)

村上隆美國個展 親繪專屬肖像畫

【明報專訊】不少收藏家也希望擁有獨一無二的作品,最近便有一次收藏村上隆親繪作品的難得機會。 ......

(2025年6月13日)

在展覽入口位置,參觀者能看見以展品Nkisi Nkondi大型嵌鐵女像(左圖)為靈感創作的三頻道沉浸式動畫空間「權力雕像」(右圖)。(廖凱霖攝)

文物×動感多媒體 發放非洲藝術能量

【明報專訊】非洲,對大部分香港人而言是陌生的遠方,第一印象可能是動物大遷徙、原始部落等,未 ......

(2025年6月13日)

學員早前以畫作、詩篇與音樂記下乘船中擷取的靈感,相關成果將於九龍城碼頭、北角碼頭等地展出。圖為九龍城碼頭。(藝術到家提供)

藝遊碼頭賞渡輪魅力

【明報專訊】早前港鐵將軍澳線在下班時段故障,令東區海底隧道大塞車,不少打工仔為過海而叫苦連 ......

(2025年6月13日)

2025年6月6日
《嬌姐士多》--本地藝術家許開嬌以青花陶瓷重現香港傳統「士多」文化,探尋這些逐漸消失的日常場景。(蘇智鑫攝)

Affordable Art Fair香港總監教尋寶 選親民藝術品 從共鳴出發

【明報專訊】藝術收藏只是億萬富翁的玩意,平常人遙不可及?其實低至數百元也可入手自己喜愛的藝 ......

(2025年6月6日)

$500買一個「生果」

【明報專訊】AAF除了參展藝廊以外,也有不少特別藝術企劃,這些藝術企劃合作的藝術家都值得大 ......

(2025年6月6日)

梁嘉賢《魔法II(話變就變)》--粉彩、水墨、礦物顏料、丙烯、鉛筆、彩色鉛筆紙本,61×61cm,2025(畫廊、藝術家提供)

生活中擦身而過的靜物

【明報專訊】在藝博會以外,不少畫廊也時有聚焦本地藝術家的展覽。Contemporary b ......

(2025年6月6日)

漫步屯門日常 尋見我城之美

【明報專訊】中環、龍城社區遊,香港工業品牌遊,甚至還有紀律先鋒巡禮,政府近日推出的9項旅遊 ......

(2025年6月6日)

劇場工作者陳思維(Winky,左起)、視覺藝術家葉曉燕(Rachel)、攝影師Peter共同開設廣東話podcast「藝術問米」(Art Rice),希望令藝術「入屋」。(受訪者提供)

貼地播客拆高牆 聲波引藝術入屋

【明報專訊】「藝術嘅嘢,我識條鐵咩?」一句自嘲,隔開兩個空間:一邊是政府與藝術家,搞展覽、 ......

(2025年6月6日)

由黎曜銘(中)改編陳浩基同名原著、布韻婷(左)和阮泓竣(右)聯合導演的《Ellie, My Love》本月重演,主創團隊在「誰是兇手」及「為何殺人」以外,繼續挖掘因果。(黃志東攝)

命案小說登劇場 逆行時空思因果

【明報專訊】「她現在這樣子就最美了。靜靜地躺在床上,亮出一副漂亮的臉蛋,不會對我頤指氣使, ......

(2025年6月6日)

河原溫生前曾到訪香港。展覽中有他在香港的創作,作品中可以窺見1970年代的香港。(大館提供)

看河原溫「日記」做「偵探」 探探觀念藝術真面目

【明報專訊】清晨,睜眼,我起牀;爆炸般的資訊,我閱讀;穿梭在城市間,我去過;輾轉在人群中, ......

(2025年6月6日)

「焦日淪漫」展出藝術家梁卓怡的作品Wounds of the Night。(藝術家提供)

Friday Planner:世態無常,藝文有光

【明報專訊】6月之初天陰陰,昏昏沉沉總提不起勁。想約三五知己打打籃球、借借書?卻見眼前一片 ......

(2025年6月6日)

Rautenstrauch-Joest-Museum(RJM)--何穎嘉在RJM舉行的個展Invisible City分為3個章節,第3章節展出他用相機記錄青島的所見所聞。圖左為A hidden view from Qingdao's German District, Qingdao(2024);圖右為Two boys playing on the rock, Children's park, Qingdao(2024)。(受訪者提供)

在德國博物館遇上青島 殖民檔案轉動記憶 築建看不見的城市

【明報專訊】城市的記憶隨承載體一點點地消逝——申訴專員公署網站早前被發現移除了238份調查 ......

(2025年6月6日)

Nadia Lee Cohen在Dover Street Market設置的裝置藝術作品是個微型畫廊,裏面只有一件作品,就是一組Martin Parr為躺在棺木裏的Nadia Lee Cohen拍攝的雕塑。(作者提供)

【倫敦】讀懂簡介就能看懂作品?

【明報專訊】說到select shop,倫敦應該是我見過有最多選擇的城市。Browns、M ......

(2025年6月6日)

Julia Bland的一幅接近3米長的大掛氈作品Sharp Edge Of The Sky(Bravin Lee畫廊提供)

【紐約】纖維藝術新生代

【明報專訊】纖維藝術長期被置於藝術史的邊緣位置。織布、拼布、刺繡等等代代相傳的技術和圖案, ......

(2025年6月6日)

替藝術行政的辦公室拍一張照片;細瑣而含糊的工作宛如一格格像素。(作者提供)

【香港】藝術行政藝術

【明報專訊】藝術是勞動;在能量轉換中,不停給予,不停獲取,好像畫一幅畫,製一方裝置。藝術行 ......

(2025年6月6日)

Art Center Ongoing近日進駐橫濱,發展為Art Center NEW。(作者提供)

【橫濱】NEW什麼NEW

【明報專訊】Art Center Ongoing(下稱「Ongoing」)承接了BankA ......

(2025年6月6日)

香港芭蕾舞團上演經典劇目《吉賽爾》,請來法國設計師卡普蘭(Jérôme Kaplan)設計全新布景和舞服。卡普蘭把劇中兩幕的布景都製成模型,攝影記者邀請卡普蘭「成為」第一幕的城堡。(曾憲宗攝)

「兩棲」設計師「三弄」吉賽爾 布景服飾相連 力求寫實

【明報專訊】置身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激昂音樂響起,紅幕仍舊緊閉,但原來紅幕前方還有一重灰幕 ......

(2025年6月6日)

本年The Underground 21周年音樂節的重點之一,莫過於沉寂數年的本地重金屬樂隊「秋紅」將在音樂節中重新出發。廿多年來歷經多次人員變動,草創成員兼主音Jan(左)這次將與新主音阿朱(右)及其他成員強勢回歸。(鄧宗弘攝)

新生「秋紅」闖「ground」試啼聲 獨立樂隊、表演搞手 談疫後挑戰與機遇

【明報專訊】人生有幾多個十年?為本地獨立音樂提供表演舞台的The Underground不 ......

(2025年6月6日)

俯瞰哈德羅維察清真寺所在區域,周圍的居民樓多採用斜坡屋頂。清真寺斜坡屋頂的設計是對周圍建築的致意,也是對所在社區的尊敬。(Lejla Nurković攝,ARHINGinženjering提供)

黑山「斜坡頂」清真寺 凝練貼地融於社區

【明報專訊】綜觀世界範圍內的經典清真寺建築,從麥加大清真寺、麥地那先知寺,到阿布扎比謝赫扎 ......

(2025年6月6日)

JCCAC於每個月其中一個周六在中庭空間放映電影,由戲院品牌MOViE MOViE,與本地獨立電影團隊「浪映画」主辦的「不設劃位電影節」輪流選片,播放藝術電影和本地獨立短片。(JCCAC提供)

JCCAC免費周六放映廠 自由入座 中庭月光下 睇戲格外chill

【明報專訊】當戲院一間一間地結業,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為電影迷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

(2025年6月6日)

JCCAC的白田街入口外牆增添了新壁畫,繪下不少曾在工廈設廠的行業人物。(蘇智鑫攝)

重溫山寨廠的日子

【明報專訊】6月的JCCAC熱鬧得很,幾乎每個周末都有搞作,從電影放映、藝術工作坊到周末市 ......

(2025年6月6日)

本港第一代「女飛魚」楊秀瓊(左二)曾為本港游泳歷史寫下一個個紀錄,她曾代表香港參加全國運動會,勝出接力賽後與隊友合照。(張淑媚翻攝)

影像發掘香港首代「女飛魚」

【明報專訊】夏日炎炎,海灘、泳池陸續擠滿渴望擺脫高溫、感受清涼的泳客。時光倒流百年前的上世 ......

(2025年6月6日)

2025年5月30日
做演員30多年,蘇玉華演過電視、演過電影,但她說自己最熟悉的還是劇場。在她眼中,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個性、品味和風格,她希望自己的風格是「全能」。(黃志東攝;髮型:Ray Mork (Ig @admixhairstyling)、化妝:Judy Cheung (Ig @judymakeup);服飾:Weekend Max Mara (Ig @weekendmaxmara、@weekendmaxmarahk))

從演卅載 有種使命 蘇玉華:戲劇可促思行 令世界變更好

【明報專訊】如果說每個人都有對應的顏色,那麼,提起蘇玉華,腦海中最先聯想到的是黑色——是電 ......

(2025年5月30日)

(明報製圖)

劇本內外

【明報專訊】「演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好劇本。」是否每個演員都曾說過類似的話?或者,在心中想像 ......

(2025年5月30日)

由香港兒童音樂劇團創新及社會參與總監呂妙敏(左)牽頭,找來繪本作者林建才(中)、導演陳港虹(右)等人一同改編《小高的遊樂場》作同名兒童音樂劇。劇本提及香港常見的木棉樹,於是呂妙敏搬來一棵植物代替高大的木棉樹,再用木棉花絮作拍攝道具。(盧曼盈攝)

「遊樂場」裏的藝術教育 繪本化作音樂劇探索成長

【明報專訊】翻開那本年少日記,當發現縱身躍下的不止是電影角色,而是現實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

(2025年5月30日)

電影《越與南》的導演張明貴(Trương Minh Quý,圖)說,電影像是一種懺悔,表達他對這個國家、對人民生活的感受。(賴俊傑攝)

隱秘之愛尋岸路艱 《越與南》照見越南今昔傷痕

【明報專訊】一個漂流在海上的貨櫃,載着兩個相擁的男子。一個叫越,一個叫南,相戀於千尺深的礦 ......

(2025年5月30日)

展覽場地的窗上貼滿寄往該地址的明信片,上面密密麻麻寫着的,是區凱琳(圖中)抄錄自不同文本的《故事的開端》。(曾憲宗攝)

舊表、玩具、明信片…… 字裏物間探索「虛構」本質

【明報專訊】「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是張愛玲《小團圓》開首中的一句,也是區凱琳個展「虛構 ......

(2025年5月30日)

周育正「borrnnn」展覽現場(黃百亨攝,馬凌畫廊提供)

Friday Planner:夏日生機

【明報專訊】夏天是活潑的、充滿生機的,或是展現自身活力的好時節。也斯在《灰鴿試飛》裏寫道: ......

(2025年5月30日)

梵高博物館--館內展出基弗的作品The Starry Night(2019年),作品逾8米闊,上有稻草、木材、金箔等物料。(小東攝)

絕望與韌勁 歷史錯誤之後 基弗與梵高荷蘭共展

【明報專訊】「梵高沒有天分,我也沒有天分。天分並非作為藝術家的要素……而是,要嘗試創造新的 ......

(2025年5月30日)

Zwe Mon作品Untitled (Yellow)(作者提供)

【新加坡】裂隙裏窺見燃燒的藝術

【明報專訊】新加坡管理大學(SMU)是一所在新加坡本地口碑甚好的高等學府,但鮮為人知的是, ......

(2025年5月30日)

岡本太郎曾拍攝傳統習俗儀式。(作者提供)

【川崎】逾半世紀後,回看岡本太郎民俗學

【明報專訊】一直以來,對日本藝術家岡本太郎的作品不算陌生。時常坐京王井之頭線進出澀谷,必然 ......

(2025年5月30日)

兩個溝通不良的角色,沒頭沒腦的等待,令人聯想到《等待果陀》。(神戲劇場提供)

【香港】《螳螂捕蟬》是神戲還是神劇?

【明報專訊】神戲劇場的賣座戲《螳螂捕蟬》,故事很簡單:兩個殺手埋伏於一廉價酒店房間,等待目 ......

(2025年5月30日)

Trust, Gratitude and Love Journey展覽現場頗有禪意,最右端為作品(Energy Reset) Love。(鍾卓言攝)

【阿布扎比】放下二元?

【明報專訊】「一即全,全即一。」《鋼之鍊金術師》擁躉相信對這金句不陌生。早前在阿布扎比公幹 ......

(2025年5月30日)

第43屆金像獎頒獎禮以「繁星」作主視覺形象,文化中心大劇院的舞台化身「洋葱圈」,設計師與節目監製拿出設計概念圖(圖),將其中細節娓娓道來。(受訪者提供)

金像獎舞台設計 先求貼心再創新

【明報專訊】4月27日,尖沙嘴海濱,紅地氈上走過一個個熱愛電影的人。華衣美服,閃入文化中心 ......

(2025年5月30日)

張雅麗在人生低谷創作了9首歌,笑說人好衰,要打逆境波,才激發創作。她將於《跣》2.0再次唱出私密心事。(賴俊傑攝)

張雅麗「一跣再跣」 唱逆境自勉勉人 劇場結合音樂 伙朱肇階登「歌廳」

【明報專訊】劇場演員及唱作歌手張雅麗(Annie),有過一段艱難歲月。她離婚;她離港赴英卻 ......

(2025年5月30日)

Gazette du Bon Ton. Arts Modes & Frivolites,1912-1913, 1914年合訂本初版--作者:Lucien Vogel(主編),售價:140,000港元,特色:這本雜誌的讀者群為巴黎上流社會,當時每年訂閱費用相當於今日的過千美元。這套合訂本收錄了1912至1914年上半年度的雜誌內容,涵蓋帽飾、晚禮服、手袋、旅行箱、化妝、珠寶、泳裝等服飾潮流,並由頂尖藝術家如Dufy、Bakst、Barbier和Brunelleschi繪製插圖(內含181幅手工模板彩繪插圖,其中14幅為雙頁,以及33幅全頁彩色版畫和數百幅插畫與素描),以鮮明色彩與手工模板技術呈現巴黎高級時裝的最新設計。(黃志東攝)

珍稀書店主:特別作品總能找到買家 占士邦作者親筆題字 小說身價高21倍

【明報專訊】在這個數碼年代,實體書店或已成為夕陽行業,但Lok Man Rare Book ......

(2025年5月30日)

拿破崙的執政官制服上的袖子,估價2萬至3萬歐元(約17.8萬至26.7萬港元)。(拍賣行提供)

裁縫家傳之寶 拿破崙衣袖巴黎上拍

【明報專訊】拿破崙是歐洲歷史上的重要帝王,他的歷史文物除了在博物館看到以外,大家也有機會將 ......

(2025年5月30日)

隨處可見的麻雀是反映城市生態的重要指標,牠們適應力強,如果數字突然下降,有可能表示城市生態環境變差。(賴俊傑攝)

生態普查 了解社區歷史 大角嘴觀鳥 眈天望地數雀仔

【明報專訊】觀鳥一定要到米埔?其實在油尖旺區密集的樓宇縫隙間,也能看見鳥鄰居——麻雀在冷氣 ......

(2025年5月30日)

王彥諾畫作以劉以鬯的《香港居》為靈感,呈現1960年代居住環境,而畫中交通工具,象徵當時港人既想在此定居,又隨時準備離開的矛盾心態。(受訪者提供)

永恆vs.臨時 探索家的意義

【明報專訊】在香港這個瞬息萬變的都市裏,「家」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許多人來說,它不僅是一個 ......

(2025年5月30日)

2025年5月23日
(《風林火山》劇照)

《風林火山》:野心無罪,劇透有理

【明報專訊】令人望穿秋水的《風林火山》上周六於康城午夜場世界首映後,反應其實相當一致。影片 ......

(2025年5月23日)

劉菁兒於今年3月聯同藝術工作者佘汶慧策劃「三度空間」藝術工作室開放日,向參與者展示藝術空間內傅至雅、Mist Gallery及組合「液態嘟」3個藝術單位的工作室,圖為「液態嘟」工作室。(劉菁兒提供)

藝發局「南區場地」兩年回望 三重空間 開闢藝術新天地

【明報專訊】藝術發展局遷址黃竹坑商廈轉眼2年,除辦公室之外,集展覽、工作室、資訊中心三重空 ......

(2025年5月23日)

「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以詩人王昌齡的《塞下曲》為靈感,創作了《飲馬渡關圖》(圖右),表達自己對「一戰」的看法。旁邊是高劍僧的《梅鶴圖》(圖中)。(蘇智鑫攝)

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登港 「嶺南派」名作匯集 細味粵藝術多元與革新

【明報專訊】咖啡、鴛鴦、奶茶,能有幾種變化?當利瑪竇的油彩遇見廣東新會「木美人」,當關作霖 ......

(2025年5月23日)

展覽尾處的《給你的手信》與單頻道錄像《滯留天堂》相對,讓觀眾在何倩彤(圖)創作的椰林樹影裏思考有關愛的命題。(曾憲宗攝)

「古今蜜月手信」之旅 拓闊脈絡思關係成敗

【明報專訊】琉璃易碎,卻帶着詭異的明淨。何倩彤個展「琉璃墟」以「蜜月旅行」作為切入點,通過 ......

(2025年5月23日)

古巴藝術家尤安‧卡波特作品Isla (Lastre)(2024)(布朗畫廊網頁圖片)

Friday Planner:浪接浪

【明報專訊】去年Art Basel的「藝聚空間」曾展出一件作品,遠觀時只見海面翻湧巨浪,走 ......

(2025年5月23日)

列奧波多博物館--此處是全世界收藏席勒畫作最多的地方。是次展覽聚焦席勒生命最後4年,策展人從席勒自畫像Transfiguration(The Blind II)(圖)開始,從畫中細剖席勒人生。(Leopold Museum, Vienna提供)

維也納席勒肖像畫 早逝奇才最後慰藉

【明報專訊】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青年向奧匈帝國王儲射出的子彈,將第一塊多米諾 ......

(2025年5月23日)

塞內加爾導演Ousmane Sembène的電影La Noire de...(1966)(作者提供)

【巴黎】殖民、自我到創造——Paris Noir的哲學思想

【明報專訊】龐比度中心「Paris Noir」展覽以象徵非洲文化的鮮艷色彩迎接觀眾,在宣傳 ......

(2025年5月23日)

Biocosmos(2025)(作者提供)

【阿布扎比】光影裏感受匠心

【明報專訊】在公餘時看展或參與文藝活動,我通常都有點麻木。可能是在藝術行業待久了,當欣賞分 ......

(2025年5月23日)

《ARIKA》演出後謝幕一刻(作者提供)

【香港】《ARIKA》:超越語言的跨界演出

【明報專訊】3月的藝術大爆炸後,表演藝術繼續接力,4至5月的「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 ......

(2025年5月23日)

國際兒童圖書館(Wikimedia Commons)

【東京】來一場圖書館旅行

【明報專訊】製作漫畫《地獄行》時,故事大綱、對白和分鏡是在圖書館自修室進行的。自問在家裏除 ......

(2025年5月23日)

桑吉加被委任為城市當代舞蹈團第五任藝術總監,他接受這個挑戰。(鄧宗弘攝)

草原少年到CCDC領軍者 桑吉加:每次挑戰形成舞蹈可能

【明報專訊】綁着利落低馬尾的桑吉加笑着走進排練室,「叫我桑巴就好」。5月頭,他在城市當代舞 ......

(2025年5月23日)

夢洲的海市蜃樓(設計:PONDEDGE+farm+NOD)(作者提供)

世博廁所各色想像 見「生活設計」力量

【明報專訊】在大阪世博會場中游走,除參觀各個展館,最常去的地方竟是洗手間。正因如此,我意外 ......

(2025年5月23日)

是次專題展在展廳7舉行,展覽單元一「流光溢彩」,用投影呈現蟠桃與蝙蝠紋樣(圖),觀眾可用腳步與紋樣互動。(賴俊傑攝)

故宮館專題展「沒文物」 聲畫互動探索「紋脈」

【明報專訊】行入博物館,看什麼?自然是看文物。那麼,你可曾想過故宮博物館共有多少件文物?資 ......

(2025年5月23日)

《F藍調》--作者:喬治.康多,創作年份:2021,規格:油彩、畫布,203.2×177.8厘米,估價:1200萬至2000萬港元,特色:作品尺幅巨型,抽象人物在層疊的紫羅蘭色背景中若隱若現。作品曾在2021年於上海龍美術館舉行之大型回顧展亮相。(拍賣行提供)

潛力之作 為拍場添新意 碎片拼砌人像 畫筆演繹藍調

【明報專訊】現代及當代藝術專場是藝壇焦點,也是炒家遊樂場,經常出現破紀錄的下槌價;以富藝斯 ......

(2025年5月23日)

杉本博司的作品常以極簡形式探討時間、記憶、歷史與存在的本質。圖中左邊牆上是《光學》系列的紅藍綠色調作品。(畫廊提供)

日本攝影大師杉本博司 哲學視角

【明報專訊】華氏畫廊(澳門)現正展出日本傳奇藝術家杉本博司的著名攝影系列作品,展覽匯聚多件 ......

(2025年5月23日)

玩家化身見習神明「阿抌」與「鍾Bell」,在香港仔「廟仔群」附近,利用遊戲中學習到的廟宇知識,配合遊戲手冊中的解謎工具來通關。(遊戲畫面截圖/盧曼盈攝)

手機遊戲解謎 探索香港仔「漁」樂無窮

【明報專訊】東京地下鐵自2014年起不定期舉行「東京METRO地下謎招待狀」的大型解謎遊戲 ......

(2025年5月23日)

artellex將珍貴的影像與古老家具結合,重現馬麗江醫館的氛圍。(artellex提供)

「藥影」舊物重現馬麗江醫館

【明報專訊】從百子櫃裏傳出的五味雜陳的中藥味,是上一代人回憶中的氣味,現時已漸漸消失在城市 ......

(2025年5月23日)

2025年5月16日
聾人電影節、導演、表演、開始(action)、剪接……這些有關電影的用詞,如何用手語表達?不如看看劉南茜(左起)、張倬豪、陳紀尤、鄧永杰怎麼說。(曾憲宗攝)

反思健聽霸權 真‧聾人電影 打破無聲界限

【明報專訊】看電影有好多「禁忌」,忌討論,忌攝錄,忌玩手機,總之不可以干擾其他觀眾,否則分 ......

(2025年5月16日)

本地畫隱/顯見的基督教義

【明報專訊】《創造亞當》、《最後的晚餐》這些名作在研究藝術時好像怎樣都避不過,但為何這些充 ......

(2025年5月16日)

策展人黃湲婷(圖)提到夏碧泉用以印製版畫的「母版」此前不曾公開展示,也未留有相關製作影像,是次希望從藝術品角度呈現這些印刷工具。(鄧宗弘攝)

工人階級藝術家自學成才 夏碧泉「母版」首展 從城市到外星看藝術實踐

【明報專訊】回顧香港藝術史,夏碧泉(1925-2009)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名字。1925年生 ......

(2025年5月16日)

編舞家Rachid Ouramdane指《無涯之軀》的編舞語言源自表演者挑戰與超越自我的身體,展現他們把內心的柔弱轉化成無窮力量。(Pascale Cholette攝,西九文化區提供)

攀躍極限覺察自然 「無涯之軀」劇場展現

【明報專訊】在聳立的攀岩牆前,表演者像一隻無畏的飛鳥從半空躍起,墮落時由下方的伙伴安穩地接 ......

(2025年5月16日)

刺點畫廊正展出本地藝術家何兆南的新個展「徘徊日常」。圖為作品《光之道 壹》(2007-2008)。(藝術家及刺點畫廊提供)

Friday Planner:徘徊日常,迭步往昔

【明報專訊】游走城市,日常風景於眼前反覆聚焦再失焦,漸覺無趣,還有什麼可看?以日常城市景觀 ......

(2025年5月16日)

深圳當代藝術與都市計劃館(兩館)--館內正展出薛松「自然——非然」個展。他既是中國普普藝術的重要藝術家,亦是「新海派」代表人物。他的實驗拼貼畫愈畫愈大,例如圖中薛松背後的《新山水十二條屏》,每張畫高2.4米、長1.2米。(梁景鴻攝)

書頁灰燼化塗料 薛松深圳展 「地氈」中拼貼共鳴

【明報專訊】當代藝術着重顛覆傳統:但誰會想到,以運用灰燼顏料聞名的中國普普藝術家薛松,在深 ......

(2025年5月16日)

在MoMA展覽現場,筆者(左一)與另外一位教學藝術家Vandana Jain(右二),跟老人中心成員Celia Michaels(左二)、K Lee(右一)合影。(作者提供)

【紐約】最後的春遊

【明報專訊】5月的紐約,淒風苦雨。我在一家為老年人和殘障人士服務的非營利組織當編織老師,每 ......

(2025年5月16日)

Suzueri在Ftarri的演出(作者提供)

【東京】後巷的兩人Ftarri

【明報專訊】很久沒有晚上外出,畢竟除了東京市中心的幾條繁華街或有居酒屋的後街窄巷,一般地方 ......

(2025年5月16日)

《茫然先生2.0》(Carmen SO攝,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

【香港】沒有「語言」的劇場

【明報專訊】4、5月有兩個作品為筆者帶來相當獨特的感官刺激,一個是由No Discipli ......

(2025年5月16日)

挪威「石油基金」CEO Nicolai Tangen(路透社)

【奧斯陸】值得慶祝的石油基金

【明報專訊】上周挪威首相在公布新國防政策時,表示面對愈來愈難以預計的鄰國俄羅斯,國家要準備 ......

(2025年5月16日)

許迅(Eddy)為舞台劇《完美證供》設計了一整套視覺識別系統,當中以證供袋取代傳統場刊,內含4張明信片、一個杯墊和一張簡介。他亦重新設計「完美證供」4字,力求對稱的字體亦見於舞台工作證吊帶上。(賴雋旼、馮凱鍵攝/明報製圖)

劇作宣傳不必大頭 跨媒體敘事見新猷

【明報專訊】2024年中,蘇玉華(Louisa)打電話給許迅(Eddy)說準備開套舞台劇, ......

(2025年5月16日)

謝德慶的第一件「生命作品」《一年行為表演 1978–1979》(又稱《籠子》,圖)。他將自己囚禁在籠中一年,籠中有盥洗盆、一張牀和一個用於如廁的桶,朋友每日為他送飯、清掃和拍照。(M+提供)

籠裏戶外行為表演 動盪迷惘「實驗」短片 「前衛電影」個人風 數十年不失色

【明報專訊】前衛,對應的法文詞是avant-garde。詞典中,與「前衛」放在一起的詞語, ......

(2025年5月16日)

新北市美術館由建築師姚仁喜設計,處於鶯歌與三峽老街之間,又立於大漢溪與鶯歌溪的交匯地之上,力求融合自然地貌與人文風景,建構一間「全民藝術館」。(狐色影像製作攝,新北市美術館提供)

內外上下空間互動 自然人文風景交融 新北市美術館 蘆葦叢中探藝

【明報專訊】若言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這樣的人站在蘆葦間思考又會是怎樣的景象?因獨特造型屢 ......

(2025年5月16日)

Galila認為今屆Collectible Fair是收藏椅子的好時機,她購入了圖中兩張由法國設計師Pierre Castignola將白色monobloc太陽椅解構重組的Copytopia系列;而圖中間的則是新作Not a plastic chair, 2025,用上45公斤青銅以脫蠟法鑄造而成。(Dawn Hung攝)

經濟逆境下投資未來 藏家看好設計收藏潛力

【明報專訊】相對於傳統藝術品和古董,設計收藏的歷史較短,但今日的設計收藏,其實就是明日的古 ......

(2025年5月16日)

屬村民祖屋的三級歷史建築「49號屋」,早在1920年代落成,其特色為前平頂、後金字頂設計,而天台綠色葫蘆形裝飾,是當時富裕、有學識家庭才會採用的設計。(盧曼盈攝)

摸蜆勝地古村活化 細味柴火「酹鑊邊」

【明報專訊】有「摸蜆勝地」之稱的大嶼山水口,每年7至10月都是摸蜆季節,但今年盛夏未至,多 ......

(2025年5月16日)

位於川龍的攝影空間「貫文空間」正展示「川龍視覺誌」研究計劃首階段成果,藝術家黃永生與嚴瑞芳分別從民間考現與聲音考察的角度,展現他們眼中的川龍。(受訪者提供)

藝術家發掘川龍智慧與聲音

【明報專訊】香港鄉村文化有如寶藏,愈挖掘愈能發現意想不到的民間智慧與故事。位於大帽山山腰的 ......

(2025年5月16日)

2025年5月12日
有傳湯告魯斯為宣傳新片,不但自製緋聞,更罕有重提前妻舊事。

湯告魯斯罕談前妻 讚妮歌潔曼出色 熱戀安娜迪艾瑪絲被指「宣傳伎倆」

【明報專訊】湯告魯斯(Tom Cruise)為宣傳本月23日在美國開畫的《職業特工隊:最終 ......

(2025年5月12日)

2025年5月9日
紅色的作品Timeless Towers of Murray與「赤柱」互相呼應,以3D打印技術重塑美利樓的3根標誌柱子。(盧曼盈攝)

開眼·玩樂擴志|「未.信言節」藝術展 在美利樓來一場文化實驗

【明報專訊】美利樓,這座從中環遷移到赤柱重建的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建築,最近化身為一座巨型 ......

(2025年5月9日)

在等候升降機的空檔中,市民可隨時掃描門上二維碼,閱讀各種範疇的電子書。(機構提供)

升降機門暗藏「圖書館」

【明報專訊】等升降機也能變成一場文化探險?為配合早前的「香港悅讀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 ......

(2025年5月9日)

想像另一種公共藝術

【明報專訊】親友會離散,戲院會執笠,就連城市中巨大的雕塑,也會剎那變走,只在地面留下淺淺白 ......

(2025年5月9日)

第三屆香港攝影書節日前舉行,「德文攝影書大獎」策劃總監Andy Scholz(左)Martin Rosner(右)來港分享。兩人認為攝影書令讀者、藝術家與攝影作品得以互動,無法被取代。(曾憲宗攝)

攝影藝術發展空間受限 以書拓出路

【明報專訊】攝影、攝影書、攝影節、攝影藝術……光與影在鏡頭中交匯,攝影技術的發明令瞬間可以 ......

(2025年5月9日)

一舖清唱無伴奏合唱劇場《大殉情》「投胎轉世轉迴再生」,岑偉宗(後左)、伍宇烈(後中)、高世章(後右)、盧宜均(前右)攜手帶來《大殉情.死都要唱》。(馮凱鍵攝)

殉情男女再聚再唱 走轉陰間珍惜今生

【明報專訊】「其實你哋會唔會殉情?」2014年,某場演出結束後,編劇兼作詞岑偉宗問音樂總監 ......

(2025年5月9日)

策展人王從卉認為,在賀慕群的《玩具系列》(圖)中,可以看出「母性」。(真寶基金會和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提供)

少繪花都浪漫多繪麵包 賀慕群漂泊裏畫出扎根

【明報專訊】藝術無國界,藝術家卻有國界——成長於上海,旅居台北、聖保羅與巴塞羅那,最終在巴 ......

(2025年5月9日)

澳門藝術節節目《擊舞法多》,既有吟唱也有舞動,引領觀眾感受輕盈節奏。(José Caldeira攝,澳門文化局提供)

Friday Planner:過大海投入藝海

【明報專訊】剛送走五一遊客熱潮,氣溫攀升、陰晴不定的夏日緊隨其後。天氣不似預期,但在「過大 ......

(2025年5月9日)

奧林匹克公園--本月底將會舉辦第17屆首爾爵士音樂節,上屆音樂節美國結他手Cory Wong(藍衣者)邀請Leo(白衣者)做表演嘉賓。今屆Leo加入正式演出陣容,將為觀眾帶來超過1小時的視聽覺盛宴。(受訪者提供)

首爾參加頂尖音樂節 爵士口琴 何卓彥跨地域對話

【明報專訊】說起爵士音樂,會想到什麼樂器——色士風?爵士鼓?小號?香港知名口琴家何卓彥(L ......

(2025年5月9日)

小孩用真汽車作畫布,任意創作。(作者提供)

【墨爾本】探索藝術101

【明報專訊】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句我很喜歡的句子:「小孩學寫字之前就是在作畫,學走路之前就是 ......

(2025年5月9日)

Ahmet Öğüt作品Bakunin's Barricade(2015-2020)內裏上方的十字畫作館藏為抽象之父馬列維奇的Hieratic Suprematist Cross(1920-1921)。(作者提供)

【阿姆斯特丹】出租路障

【明報專訊】博物館藏品不止展於畫廊,或擺放在嚴控倉庫,竟可出租到街上做路障?走進阿姆斯特丹 ......

(2025年5月9日)

格拉斯曼再度來港獻技。(Kenny Cheung攝,飛躍演奏香港提供)

【香港】鋼琴與迷宮

【明報專訊】法國/以色列鋼琴家大偉.格拉斯曼(David Greilsammer)繼202 ......

(2025年5月9日)

用聽診器聽完安室奈美惠演唱會的護士神情興奮幸福。(めざましテレビ新聞截圖)

【東京】我推的生存之道

【明報專訊】未親身去過日本的演唱會時,我從來都不知道當地大部分演唱會和現場演出的票都要實名 ......

(2025年5月9日)

歌劇《魔笛》原劇本中夜后的3位侍女,在舞台及服裝設計Dan Potra的筆下變成空中服務員。(曾憲宗攝)

地下鐵碰着仙女 騎手原是捕鳥人 《魔笛》貼地改編延續經典

【明報專訊】清晨,第一班地鐵駛出,城市逐漸蘇醒,無數人的故事將在這座鋼鐵迷宮中交織。有人在 ......

(2025年5月9日)

這個被命名為「Wellness Smart City」的模型城市,展示一個以再生能源、AI醫療科技與智慧建築組成的高效率都市系統。當中包括模擬人工光合作用的能源技術、以住宅為單位收集健康數據的智慧系統,以及居民可以自主參與健康管理的生活場景。(作者提供)

空中運輸、機械人、永續發展 大阪世博 各國構築「未來藍圖」

【明報專訊】2025年春天,大阪世博於夢洲開幕,是日本第三次舉辦世界博覽會,主題為「讓生命 ......

(2025年5月9日)

受日本宮崎縣政府的邀請,「禾日三巷」創辦人及木工工藝師溫家諾(左)、香港室內設計工作室Hintegro創辦人陳丞軒(中)和香薰品牌BeCandle創辦人曾首彥(右),到當地考察木材產業。他們正代表了木業的3個階段。(蘇智鑫攝)

宮崎林業拓新路 好設計助力 木製品增值推動可持續發展

【明報專訊】2.7萬立方米的木材橫縱交貫,盤繞2025大阪世博會場,形成外直徑約675米、 ......

(2025年5月9日)

劉丹作品被大英博物館、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等頂級機構收藏,他被譽為「當代水墨變革者」。(拍賣行提供)

西九展逾40年經典作 劉丹水墨變革 大山水新秩序

【明報專訊】一般人對中國水墨畫的印象,大多停留於傳統花鳥蟲魚的世界,但水墨在時代中不斷演變 ......

(2025年5月9日)

「果欄——李樹淡」互動展區中,參觀者可挑選及購買自己喜愛的「水果」藝術品。(機構提供)

逛「士多」「果欄」 挑選心儀藝品

【明報專訊】第12屆香港冉起當代(Affordable Art Fair)將於5月22至2 ......

(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