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昨宣布明起開始排放福島核污水入海,本港明起會禁止日本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本港。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被問及遊日市民可否購買當地的手信回港,他指將刊憲的規定只覆蓋作商業用途的進口產品,強調市民帶少量手信返港不會受法例管制。他亦指,禁令範圍的水產品可能存有輻射風險,建議市民不要購買相關水產品返港。
謝展寰亦稱,若食品在10個禁令範圍內的都縣加工,亦一律禁止進口。另被問及會否繼續進食日本食品,謝展寰則於商台節目上稱「我一路都繼續有食㗎,我冇停過啊」,強調沒有因日方排核污水而減少進食日本食品,認為進口本港的日本食品的安全性有保證。
謝展寰又解釋,政府高調禁止10個都縣水產品進口,是出於見到市民擔心日本排放核污水污染本港食物,亦聽聞有市民因此減少到本地的日本餐廳。他強調,政府對所有日本進口的水產品均有嚴謹輻射檢測制度,故進口本港的日本產品一定安全。
謝展寰亦於港台節目指,日方只在單一排放點排放核污水,認為現時的禁令範圍已有足夠保險,不過,若在輻射檢測時發現有日本食品出現其他問題時,就會考慮擴大禁令,「現階段可能性不太大」。至於如何確保禁令範圍地區的水產品經其他都縣進口,謝展寰指「呢樣扮唔到嘅」,又稱所有食品生產運送至其他地方都有一個嚴謹追蹤系統,當局可查出食品產地。
謝展寰再度批評日方排放核污水的做法不負責任,將風險轉嫁他人,「令到大家都不開心」,質疑日方何不選擇其他做法,以減少與鄰近地區產生磨擦。他強調,當局並非不滿日方的排放標準,而是排海過程長達30年,日方難以保證整個過程不出現問題,以至若出現問題如何補救。
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梁美儀則於電台節目上建議,市民應盡量減少進食大型魚類如藍鰭吞拿魚,認為每年最多淺嚐一兩次。他指大魚屬食物鏈高層生物,易吸入不同污染物,或有害人體,而海床泥土污染濃度較高,亦應少食比目魚等魚類,以及貝類或蚌等會過濾水中有機物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