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熱點

低溫症|天氣寒冷提防長者出現低溫症 一文睇低溫症徵狀、預防及處理方法 (11:20)

天文台預測,本港周日(15日)市區氣溫會跌至13℃,要特別留意長者會否出現低溫症的狀況。由於長者調節體溫的機能衰退及皮下脂肪減少,每當天氣轉冷,較容易因體溫下降而感到不適;若體溫大幅下降時,便有導致低溫症的危險。此外,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病如哮喘的長者,亦會較易因天氣轉冷而病情惡化。

●什麼是低溫症?

低溫症是指人體的核心溫度,降至攝氏35℃或以下,即華氏95℉或以下。而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患者、長期服用安眠藥或酗酒的人,均較容易患上低溫症。

●低溫症有什麼徵狀?

較輕微的低溫症患者,會出現以下病徵:
‧ 皮膚和手腳冰凍
‧ 面色蒼白
‧ 神志迷亂丶說話含糊不清
‧ 腳步不穩及不自覺地震顫等(部分長者可能因身體震顫能力減弱,而沒有震顫反應)

患者體溫約在32℃時,較嚴重的低溫症患者,會出現以下病徵:

‧ 患者會停止震顫或震顫不受控制
‧ 肌肉逐漸僵硬
‧ 心跳減慢
‧ 神智昏亂,說話含糊不清,還會有不合情理的行為出現(例如:寒冷下脫去外衣等)

患者體溫降至32℃以下時,最嚴重會出現以下徵狀:

‧ 震顫開始時強時弱,直至停頓
‧ 身體瑟縮、肌肉強直
‧ 皮膚變白
‧ 血壓降低、心律不齊及昏迷
‧ 瞳孔放大,進入僵凍狀態,繼而死亡

●低溫症急救步驟

1. 安置傷病者於溫暖環境或室內
2. 除去濕衣物,蓋氈保暖;切勿使用熱水袋為身體局部加熱;亦不要把傷病者安置於暖爐旁
3. 如傷病者清醒,可提供暖水或熱量較高的飲品;切勿給予酒精飲品
4. 迅速送往醫院

●避免低溫症預防措施

‧ 留意天氣報告,適當添衣:留意不要穿得過分臃腫和緊身,以免妨礙血液循環和活動;可戴帽、頭巾、圍巾、頸巾、手套和襪子,確保頭、頸、手和腳溫暖;宜選用棉質內衣褲,避免毛絨衣物纖維直接接觸皮膚,避免皮膚乾燥痕癢不適;若長者有失禁的情況,宜勤換尿片和褲子。

‧ 禦寒飲食:多飲用及進食熱量較高和容易消化的熱飲和熱食,如熱奶、熱湯、粥、粉、麵和飯等。避免飲酒,酒精能令血管擴張,即時感到溫暖,但之後卻會加速身體熱能的流失。

‧ 保持家居環境溫暖:留意家居門窗及牆壁是否有破損,令寒風從隙中吹入屋;若選用電暖爐,必須確保室內空氣流通,電暖爐要遠離門口、通道、或易燃物品;小心電力負荷過重及過熱,以免發生火警或意外灼傷。【注意】在各種暖爐中,以充油式電暖爐較為安全。此外,對熱力感覺減退的人(如糖尿病及脊髓病患者),不宜使用暖水袋和暖身器。

‧ 保持適量運動,令身體產生熱能

‧ 定期健康檢查

‧ 家人及親友致電關懷及探訪

資料來源:衛生署長者健康服務港島東健康資源網

保暖實用資訊:

HEATTECH怎穿才保暖?

暖水袋款式多 消委會5使用提醒 皮膚科醫生籲慎防「低溫燙傷」

保暖貼士一覽:長者保暖、電暖氈暖風機使用注意、中醫暖身操、飲食建議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