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女歌手屏‧查雅達(Phing Chyada)早前接受按摩服務,包括按頸,其後受傷身體局部癱瘓,最終離世[相關報道]。據衛生署長者健康服務網頁資料,按摩有助增加皮膚及肌肉的血液和淋巴液循環,從而減低痛楚、加速受傷關節或肌肉的痊癒、去除瘀腫、消除肌肉疲勞、紓緩肌肉緊張和抽筋等。不過,不論接受他人按摩還是自行按摩,也要留意以下要點。
按摩5注意
1.應於專業認可及合法經營的地方接受按摩,以免因方法不正確或未能察覺不適合按摩的情況,而引致受傷或病情惡化
2.如需接受關節手法操作,例如被扭動頸/腰關節至「啪」聲,應於專業認可人士,例如註冊物理治療師,中醫師接受治療,以免導致關節受傷、甚至肢體麻痹或癱瘓等併發症
3.按摩時,不要過分拉扯或壓迫關節
4.被按摩的部位要有足夠承托(如用枕頭或有靠背的椅)
5.按摩不能取代物理治療、治療性運動或醫生處方的藥物
8情況不適合按摩
1.有急性炎症(即經醫生診斷為急性炎症,或患處出現發紅、發熱、腫和痛的徵狀,應先向醫護人員查詢)
2.未癒合或剛癒合的傷口、未癒合的骨折和新近的脫臼位置不宜按摩
3.有嚴重的骨質疏鬆
4.有傳染性皮膚病、嚴重的皮膚問題(如牛皮癬)
5.有急性血栓性靜脈炎
6.癌症腫瘤患處
7.患未穩定的心臟病、高血壓或高燒
8.太飽、惡心、嘔吐,或女士們懷孕、經期來潮時,均不宜作腹部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