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天氣開始乾燥,咽喉容易感到不適,引起喉乾、咳嗽等徵狀。本文整理8款茶飲或湯水食譜,潤喉生津又滋潤,有助紓緩喉嚨不適。
功效:紓緩頭昏腦脹不適,滋潤咽喉
材料:薄荷葉1克、梨乾2片、熱水1杯
做法:薄荷葉、梨乾放進熱水飲用
功效:梨乾潤燥;麥冬降胃火,提升津液;南杏潤肺化痰;蜜糖潤燥、潤膚、利咽、殺菌;檸檬汁可提升收斂作用,同時芳香提神兼醒胃。
材料:梨乾2片、麥冬2粒、南杏5粒、蜜糖1匙、檸檬汁2滴、70度熱水2杯
做法:以一杯熱水略沖梨乾、麥冬及南杏,然後連同蜜糖及檸檬汁加入另一杯熱水,拌勻即成。
功效:竹蔗有潤燥作用,羅漢果潤燥開聲,南北杏利咽化痰及開肺,尤其適合傷風、有鼻敏感的人。
材料(4人分量):竹蔗500克、羅漢果1個、南北杏5錢、乾百合1兩、水8碗
做法:南北杏和乾百合各浸約10分鐘。竹蔗洗淨去皮,切成段;羅漢果洗淨,一開二備用。用煲湯袋盛好所有材料後,用水煲約1.5小時即成,可倒進暖水瓶飲用。
功效:有清肺潤喉作用,幫助紓緩咽乾。一周飲用上限為2至3次,體質虛寒、濕或濕熱的人不宜飲用。
材料(1人分量):南沙參15克、麥冬10克、梨乾15克、陳皮2角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加水浸過材料,中細火煲30分鐘,煲淨1碗,即成。
功效:清甜潤喉
材料:蘋果半個、雪梨半個、蜜棗1粒、無花果1粒、雪耳1個、南北杏5克、乾百合1個、蓮子去核5至8粒、豬𦟌幾小片(可以不加)、水500毫升
做法:先將蘋果、雪梨切半去核,備用。雪耳浸泡2小時,南北杏浸約半小時,乾百合浸20分鐘。之後將所有材料洗淨,放進燉盅,大火煲滾,再轉中火煮約2小時。若加豬𦟌,豬𦟌可先汆水處理。
功效:有清潤生津、養肺通便的作用,一星期可飲1至2次。注意,體質陽虛、寒性、寒濕性、有痛風、容易腹瀉的人不宜飲用
材料(2人分量):猴頭菇2個、粟米1條、紅蘿蔔1條、雪耳5-6件(約半個拳頭大小)、無花果乾6粒、蜜棗2粒、陳皮1角、生薑3片、豬腱300克、水2500毫升
做法:豬腱汆水後瀝乾,猴頭菇洗淨後用水浸軟20分鐘,雪耳洗淨浸軟,粟米和紅蘿蔔洗淨切件。鍋子加水,中火煮滾後加入所有材料,滾起轉中小火,煲約2小時,即成。
功效:有助養陰潤肺、清熱生津。
材料(2至3人分量):蘋果1個、雪梨1個、雪耳半個、無花果乾5粒、沙參20克、玉竹20克、百合20克、水2000毫升(約10碗)、鹽適量
做法:蘋果和雪梨去皮切塊洗淨,雪耳浸軟去蒂,無花果乾、沙參、玉竹和百合洗淨。蘋果、雪梨、雪耳、無花果、沙參和玉竹放入鍋中,加水以大火煮沸後,再轉文火續煮30分鐘,加百合再煲15分鐘,加入適量鹽調味,即成。
功效:有潤燥滋陰的作用,適合初秋補脾胃。
材料(1人分量):雪梨1個、乾百合15克、水200毫升
做法:百合洗淨;雪梨洗淨,外皮可依個人喜好削掉或保留,去芯。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加水燉1小時即成。
註:各人體質不同,如有疑問應諮詢註冊中醫意見。
熱門HOTPICK:bit.ly/3FoHZ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