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熱點

字詞總結2022年 經歷疫情「重生」、「適應」他鄉、學懂「珍惜」、懷抱希「望」 (11:22)

「以一個字或詞,總結2022年。」明報電子平台組在12月初訪問逾60名身在本港或已移居外地的港人,選出他們認為最能代表2022年的字詞。或許是生活遇上「轉變」,迎來「轉機」繼而「適應」;也有人經歷新冠疫情後「重生」,疫下學懂「珍惜」身邊人,對未來抱有希「望」。

轉變 Mandy(20餘歲)

疫情肆虐全球3年,今年愈來愈多國家開關,本港亦放寬入境限制,看到了再次出國旅遊的希望。

轉變 余先生(40餘歲,移英港人)

總括2022年世界發生不少事情:疫情仍然影響全世界、國際間局勢不明朗、中美關係及俄烏戰爭、港人移民潮等。每一件事情,皆令人有新的體會與想法,被動地適應身邊一切的轉變。願新冠疫情得到遏止,國際間關係維持和平,社會安定繁榮。

轉機 麥小姐(40歲)

疫情緩和,港人終於可以去旅行,好多活動終於恢復,全世界陸續重新開關,見到大家經歷過大疫症可以重過稍為正常的生活,覺得欣慰,有轉機出現。希望大家從疫症中有領悟,很多事並非必然,以後更懂得珍惜身邊人和事,珍惜當下,保持正能量!

適應 Johnson(70後,移英港人)

在新的時代留在舊的地方,要重新適應。去到新地方亦一樣,無論生活習慣,社交習慣,都需要適應學習。

適應 何小姐(22歲)

這一年充滿各種轉變有待適應──千禧寶寶初出茅廬;親朋好友各散東西;防疫政策逐漸鬆綁;世界交流迎來復常。

重生 雷先生(90後,移民加拿大港人)

離開香港一年多,感覺所有事物都是重新開始,從認識新環境、新生活,「重生」可以代表我的2022年。

重生 錢先生(32歲)

今年終於逐漸走出疫情,慢慢重回正常生活。香港經過三年疫情「重傷內出血」,希望慢慢重生,揭開新一頁,亦希望大家學懂珍惜,樂觀迎戰未來。

珍惜 Tania(留學英國)

新冠疫情反覆,又有戰爭,周圍發生太多無法控制的事情,所以要把握現在,好好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珍惜 歐陽先生(22歲)

防疫措施逐漸放寬,生活開始重回正軌,珍惜與親友見面的機會,珍惜每場得來不易的演唱會,因為沒有人知道是否最後一次。

望 陸志聰(醫管局港島東醫院聯網前總監)

2022年是望穿秋水的一年,每人也許有不少失望,但不能絕望,只要保持盼望,希望總是會來到我們身旁。

望 Lawrence Tai

「望」可以是絕望、希望、守望,太多轉變、太多傷害、覺得生活絕望。希望還在這裏生活的人依然有希望,相互守望,未來不知又會怎樣,望望身邊還有的東西,懷抱希望前行。

克服無常 蘇瑞雯(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這一年面對疫情隔離、移民分離、失去停頓,但學習從混亂及無常中,重建生活軌道。

撥開雲霧見青天 葉女士(30多歲)

雖然年初疫情嚴峻,閉關多時,但後半年放緩,防疫政策放寬不少。雖然仍有限制,但見社會氣氛漸見明朗。

喜 Eva(移居內地港人)

又驚又喜地展開新生活。

精彩 陳小姐(70後,移英港人)

移居外地學習到很多新知識,包括學習新菜式、駕駛。

回甘 Emma(35歲,移居瑞典港人)

經歷過黑暗的2020年至2021年,這一年算是有點回甘之味。在瑞典碩士畢業了,香港隔離政策鬆綁,可回港見親人。順境與逆境,都是一場修行。

慣 周萬聰(70後新聞工作者,移英港人)

人到中年,移居到陌生之地,實在難以習慣。但當想到自己和家人,此刻都在復常的世界過正常生活,一切的不習慣,都不足掛齒。

亂 花貓小姐(40歲,移居蘇格蘭港人)

代表了疫情後全球對「回復正常」的生活而引起的短期(如交通、人流管制)及長期(如醫療、教育水平滯後)的影響。這一年還有烏克蘭戰爭、通脹、能源危機、各國之間政治角力、大國內部的矛盾(如美國總統、英國首相之爭)。

無力感 Lily(42歲)

親朋好友移民、各散東西,家人離世,好像沒有什麼可以掌握,唯一掌握到好像是自己的健康,不信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比什麼都重要,希望香港再次重回正軌(至少在所謂的疫情層面上)。

困 Noelle(28歲)

今年仍是被疫情「困」住的一年,很多人因封關而沒法與重要的人見面或道別;因為隔離,生活受到困擾。「困」也有困惑的意思,因為很多地方都選擇了躺平,但經濟也沒有好轉。如何控制才能平衡公共衛生、民生和經濟,是一個難題。希望政府能有長遠考慮,盡快能打破困境。

迷失 譚小姐(90後)

人禍、戰爭、疾病,感到太無奈、無能為力。人生同時到達樽頸位,每天日忙夜忙感覺迷失。

唉 黎先生(30多歲)

很難想像現今仍有戰爭發生,希望世界和平,不要忘記歷史上曾犯過的錯誤。

物是人非 Tiffany(90後)

2022年不少人經歷親朋好友移民,送別他們離開香港後,生活看似如常,但靜下心來卻發現物是人非,只盼望大家之間的感情和回憶可長留心中。

好啲 許女士

今年的香港比去年「好啲」,入境放寬後,起碼心態上不會認為被困在香港,有那麼一點點自由。

無奈 Teresa(70後)

由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開始,世界每個角落的人都受疫症影響,無論是經濟、民生、旅遊、國與國之間的正常往來受不同程度影響,只能希望這場疫症快消失。

停滯 Jenny(20多歲)

新冠疫情持續近3年,香港近期雖然漸漸放寬防疫措施,但不少擾民措施像疫苗通行證、限聚令仍實施,社會彷彿仍然停滯。

哀 陳小姐(22歲)

到2022年疫情已過了一段時間,普遍病情與感冒沒有太大分別,即使確診病徵也很少。但是今年不是因為新冠而去世的人也很多,例如倪匡、安倍晉三等,所以2022年以哀為代表字。

健康 Jennifer

近年自己身體很差,雖然我算樂觀,但都有少許擔心。經過跟朋友交談,知道開心快樂過一天就好,不要想太多,希望身邊家人朋友開開心心。自己怕連累男友,他常跟我說接受現實,最重要過好每一日,不要有遺憾。

藥石亂投 Snufkin(90後,移英港人)

市民根本不害怕疾病本身,而是染病後政府加諸的種種麻煩。防疫遲遲不同國際接軌,搞幾場活動以為可以「復常」,香港回不去了。

唏噓 Sam(55歲)

雖然疫情好轉,但香港經濟仍是一池死水,恐怕一段時間都未能回到以前的好時候。疫情下很多企業及商戶都捱不住要倒閉,連康泰旅行社這些幾十年基業的老字號也要倒閉,街上吉舖多多,處處招租,晚上街上亦少了很多人,怎會不唏噓。

煩躁 IT小姐(70後)

疫情已本土化,全球慢慢正常化,本地仍被要求跟隨混亂的防疫措施,沒有明確清晰的指引領導,令我這位升斗市民心情容易煩躁不安。

提心吊膽 魏太(70後)

曾去國外探望無見兩年的親人,出發前怕封城,回程時做核酸檢測,又怕中招怕熔斷怕入方艙與家人隔絕,未試過旅程如此心慌。

根 謝先生(28歲,移英港人)

2022年離開了根,想要尋找新的泥土,但發現過往的根和未來的泥土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有種不想流浪異鄉,但又不想回家的感覺。

悶 許先生(33歲)

因為好多活動停止了,就算重開都與之前差太多。街上過了晚上10時就已好少人,很多大型活動取消了,或有不同限制,就算是七人欖球賽,氣氛也和之前差太多,所以太悶。

攰 林小姐(29歲)

2022年是OT較多的一年,雖然年中升了職,但工作比以前多,責任也多了,好像生活只剩下工作,覺得比較攰。

攰 徐先生(20多歲)

今年工作不太順利,或者要暫時離開,去一趟旅行,回來重新出發。

壓力 Peggy(51歲)

公司合併,工作量大增,工作流程和人事也要適應及學習。

躁 OY Ng(60後)

感覺香港人變得暴躁,各類社交媒體都見到惡毒黑心留言、街頭爭拗,甚至存在於家庭成員、朋友之間……是什麼原因呢?政治因素?移民潮?疫症原因?政府政策?經濟因素?我這些EQ不高的都變得暴躁,只想逃避,想起陳蕾的歌曲《世界與你無關》。

灰 Vincent

在無自由的香港……好灰呀!

不安 TK女士(移居台灣港人)

不安包括內在的人心、外在的局勢。

水逆 Frances(20歲,台灣留學)

今年諸事不順,上月底還因天台工程漏水,家中水浸,捱過了艱辛的一星期。(編按:水逆即「水星逆行」,是網絡潮語,意指運勢不佳)

口罩 任小姐(30多歲)

日日都要戴口罩,什麼時候不用戴?

再見 林小姐(80後)

因身邊不少友好陸續或計劃移民離港。

艱難 Joyce(50歲)

工作和生活也很艱難。

妖 KL女士

香港妖魔當道。

閃 陳先生(50多歲)

一個地方上樑不正下樑歪,上面的人只是會「跟風、擦鞋」,下面的人只顧搜刮錢財,從沒想過市民福祉,還要教導市民互相舉報和互相迫害。教育、文化、醫德開始崩壞,哪會有希望呢?還是「有得閃好閃」。

苟 楊先生(40多歲)

苟着,苟安,苟且,苟延殘喘。

輕鬆 Eddie(70後)

無工作,少了壓力,多了家庭時間,人都輕鬆了(經濟能力在可控範圍內)。

消失的政治 張同學(2023年DSE考生兼末代通識科學生)

通識教師預計DSE不會考政治議題,所以減輕「今日香港」、「現代中國」政治部分的教學比重,感受到學術自由漸收窄。

光陰 E小姐

每年年尾都會感嘆「咁就過了一年」。

爆 Kristy(90後,移英港人)

今年世界發生許多很「爆」的事件,例如世界盃多支球隊爆冷勝出、加密貨幣爆煲、港鐵出現多次嚴重事故、港隊在國際賽事獲獎錯播國歌等。

開心 Travis(8歲)

因為可以去籃球場打籃球。

心情沉重 何小姐(70後)

服務十幾年的工人姐姐返回印尼享受天倫樂,姨甥仔一家移民澳洲……強烈感受到分開的不捨。

相關字詞﹕回顧2022 2022回顧 編輯推介 熱門HOTPICK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