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0更新】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於立法會口頭質詢問及,當局會否考慮放寬學生簽證資格,容許非本地未成年學生來港自費就讀公立或資助中小學。教育局長蔡若蓮說,公營學校以本地兒童學習需要為依歸,認為現時不適合讓非本地生自費來港就讀資助中小學。她又說,公營學校與非公營學校雙軌並行發展,符合香港實際情况。
朱國強說,一名學生入讀直資學校的本地課程為例,一年學費約14萬元,又提及內地很多民營或私辦學校提供DSE課程,質素參差之餘學費較香港貴,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質疑當局為何排除非本地生來港自費入讀公營學校。蔡若蓮說,除考慮學費外,公營中小學以母語教學,只提供本地課程,認為考慮政府資源、善用公帑原則及教育生態,目前不適合在公營學校以自費形式錄取非本地生。
蔡若蓮又說,2022年至2024年間,入境處一共批出1686個學生簽證及入境許可,讓17歲以下的非本地兒童來港就讀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但無備存有關學生入讀不同學校的類別數字。她稱,會密切留意非本地兒童對香港學位的需求,動態評估學位的供求情况,適時推出措施調整學額供應,包括通過校舍分配工作,支持提供非本地課程的非牟利私立學校發展,同時探討便利非本地生來港以自費方式,入讀非公營學校的可能性。
選委會議員鄧飛說,現時持海外護照的人士可自資入讀非公營學校,但若學生只持有內地身分證、父母並非經人才計劃入境香港,就不能在港讀書,他關注當局會否將入讀資格統一。蔡若蓮說,部分學生持學生簽證入讀,部分則是跟隨家長來港,故持海外護照入讀,而目前內地、台灣及澳門不設18歲以下學生簽證。
選委會議員管浩嗚認為,目前IB課程學額不夠,關注當局會否加大有關名額,特別是針對直資學校。蔡若蓮說,本地學校主要提供本地課程,而公帑不會資助非本地課程,當局長遠會檢視公營學校是否有條件或需求,以自費形式、一校兩制等形式運作,會考慮法例及技術上是否可行。
不過,局方代表晚上澄清,當局會檢視其他尚未開辦非本地課程的直資學校可否開辦,而非讓公營學校「一校兩制」開設非本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