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於前年起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為期3年先導計劃將於明年底屆滿。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表示,明年3月起會開始就共付額等作檢討。他指,未來計劃將基層醫療服務重整,並擬利用慢病平台擴展至其他平台,更多項目會設「標準化」共付額,而每個地區的共付額未必劃一收費。
彭飛舟於無綫電視節目《講清講楚》表示,家庭醫生對醫治慢病更加熟悉,未來不少計劃均會利用平台與家庭醫生合作,相信隨著有更多項目、資助均會有改變,家庭醫生未來會「同意平台做法」,「不只是三高,家庭醫生都可以有不同的資助方法。」
被問到是否標準化共付額的收費計算機制,彭飛舟認同說法。他指,家庭醫生與政府就計劃有不同的考慮點,「家庭醫生與政府計劃有不同考慮點,每一個地區都不同,(共付額)未來未必是劃一。」
對於半年後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家庭醫生負荷量會否增加,彭飛舟表示,就基層醫療名冊進行不少資料搜集,其中有1000多名家庭醫生,於下午6時至晚上9時開診。另外亦審視公營醫療普通科門診服務,包括增加一間普通科門診夜診,至未來有15間。
目前有4間地區康健中心仍未成立,彭飛舟則稱,目前18區均有相應選址,會嘗試以不同的模式,加大目前地區康健中心的規模,包括西貢及沙田。他亦表示,正積極籌備社區藥房計劃,其中一個用途是希望可以幫助醫管局藥房的服務。
基層醫療署開設3間「樂妍站」,整合以往衛生署7間婦女健康服務中心的服務。首間位於柴灣健康院的「樂妍站」,將於周四起投入運作,由東華三院負責營運。彭飛舟表示,每年將提供2.4萬個篩查服務名額,多於衛生署婦女健康服務中心每年1.1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