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發展生態旅遊,綠色和平聯同本土研究社今(2日)發布有關香港生態旅遊政策研究報告,發現南大嶼及尖鼻嘴、流浮山、白泥一帶共有約22.4公頃具生態價值土地遭人為破壞,面積逾一整個維園,範圍涉及郊野公園與海岸保護區等。兩個團體促政府檢討現行「生態旅遊」的發展計劃,撤回與保育原意相違的住宅規劃,不要令生態旅遊片區變成地產項目。當局亦應參照國際標準,訂立全面的生態旅遊政策,包括具法律約束力的原則及監管機制,例如進行基線生態調查。
報告亦發現,政府於尖嘴白泥發展意向書列出初步發展參數,當中「其他相容用途,包括但不限於私人住宅發展」、「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及「休憩用地」三項用途,文字上分別建議發展面積為最多10.5公頃、約6公頃及約5公頃,合共約21.5公頃。不過,研究團隊透過地理資訊工具分析,發現實際覆蓋面積達約31公頃,較表格所列總和多出約9.5公頃,質疑圖文不符,並為日後爭取改劃更多住宅用地預留彈性空間,令發展商可從中賺取更大利潤,促請政府進一步提供資料以釋疑慮。
報告提到,相關土地內包括發展商土地儲備,並曾多次申請改劃作住宅用途,但遭城規會否決,如今卻納入可建住宅範圍,變相提升其發展成功率,引起關注政府是否有意迎合發展商利益,以吸引投資為優先考慮,質疑政府想以新發展區模式,推動生態旅遊。
報告指出,根據國際經驗顯示,一旦缺乏政策框架、引入私樓項目甚至由發展商主導,生態旅遊原則將被嚴重削弱。以新加坡萬泰野生動物園為例,該動物園以高人流及基建帶動等大眾旅遊模式,發展生態旅遊反威脅環境,例如當地極危物種馬來穿山甲遭「路殺」數目由2016至2021年每年四宗,增加至2021年起的每年20宗。
綠色和平城市發展項目主任夏淳權表示,早前旅客逼爆東壩已暴露預備不足下大推生態旅遊的反效果,認為增加交通班次或人手僅為「止痛藥」,若繼續放任政策真空,將影響其他具生態價值地區,擔心發展生態旅遊恐變破壞。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黃肇鴻指出,有外國學者批「私樓旅遊」令地產商得益,卻破壞自然、消耗資源及不可持續,而目前政府在財赤下依賴發展商投資發展生態旅遊片區,或會更易屈服於壓力,令生態旅遊規劃「走樣」,步外國失敗案例後塵,甚至成為科學園及數碼港的翻版。
兩個團體促政府檢討現行「生態旅遊」的發展計劃,撤回與保育原意相違的住宅規劃,不要令生態旅遊片區變成地產項目。當局亦應參照國際標準,訂立全面的生態旅遊政策,包括具法律約束力的原則及監管機制,例如進行基線生態調查、設環境承載上限等、落實回饋社區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