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津貼試行計劃自2021年推出,下月底結束。社協調查發現,受訪基層主要擔心現金津貼結束後,若仍未獲派公屋,需節衣縮食、減少子女學習開支等;亦有95.8%受訪基層市民認為政府應篩選個別困難住戶,向他們繼續派發津貼,而非「一刀切」取消。社協指,政府應延續現金津貼最少一年,再作檢討。
現金津貼派發予輪候公屋滿3年、沒領取綜援的一般公屋申請者,津貼金額為1300至3900元。社協在今年5月以網上問卷訪問330個非綜援家庭與非公屋戶,其中145名受訪者現正領取津貼。74.5%正領取現金津貼人士認為津貼極度有助舒緩租金、水電費負擔,亦有67.6%人士認為現金津貼極度有助減輕精神壓力。
五旬阿娟獨力照顧一雙仔女,兒子是應屆文憑試(DSE)考生、女兒則去年開始工作,一家三口申請公屋接近5年,現居約200平方呎劏房,月租約6500元,去年起獲派2700元現金津貼。阿娟因手腳出現職業勞損、不時疼痛,本月辭職,現靠女兒每月約1.3萬元的收入幫補家計。她說,現金津貼除了能補貼租金,亦讓她能負擔電費、兒子補習費等,「開冷氣可以開長啲⋯⋯細路長身體,可以買啲生果、湯水」,惟現金津貼即將停止,兒子亦準備升讀大專院校或大學,單靠女兒收入難應付開支,她需要重返職場,希望政府能繼續發放現金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