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工程處表示,2024年共有181宗山泥傾瀉事故報告,全部不涉及人命傷亡,當中7成事故影響道路、行人路、寮屋等;事故數字與過去10年平均每年200宗相若。另外,筲箕灣耀興道上方天然山坡於2023年9月因極端暴雨引發嚴重山泥傾瀉,土力工程處去年就事件作系統性研究,並按結果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檢視全港天然山坡,已識別出3個與耀興道上方天然山坡有類似特徵的天然山坡,將進一步作災害評估;亦會將全港所有天然山坡編製到《斜坡記錄冊》,助處方識別需要優先處理的斜坡,預計有關工作一年內可完成。
土力工程處副處長(港島)岑家華表示,筲箕灣耀興道上方山坡發生特大山泥傾瀉涉及其特殊地質結構,山體花崗岩石坡存在平行的剝蝕節理結構,暴雨期間天然河道和引水道氾濫,令大量雨水沖向下坡河道,再沿岩石節理滲入山坡,山體穩定性下降,最終引發山泥傾瀉。他續說,該天然山坡以往未曾有過山泥傾瀉紀錄,處方翻查過去約60年的紀錄,發現有兩成事故同樣發生在未有過山泥傾瀉的天然山坡,反映風險不容忽視。
岑家華指,土力工程處按研究結果制定一系列前瞻預防和策略部署措施,包括識別與耀興道山坡有類似地質狀况的天然山坡,即屬於花崗岩石坡、山坡上方有引水道溢流堰,及山坡下方有建築物和交通要道;處方發現3個相關天然山坡,包括大潭郊野公園近渣甸山和紫羅蘭山一帶,及畢架山近大窩坪,已納入「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作災害評估。岑強調不代表該3個山坡將發生山泥傾瀉,處方將先做實地評估,進行下一階段詳細研究。
土力工程處開發「智慧斜坡記錄冊」 利用大數據分析決定防治工程優次
岑家華又表示,現時的《斜坡記錄冊》只涵蓋人工斜坡,故會將全港天然斜坡納入記錄,涉及基本地理空間資料、山泥傾瀉紀錄及受其影響的設施,將有助分析及評估相關天然山坡是否存在較大風險,估計天然斜坡數量以十萬計,令處方工作量增33%,涉及山泥傾瀉的開支亦估算由每年約11億元增加到14至15億元。他亦指,土力工程處正積極開發「智慧斜坡記錄冊」,擴展數據庫的資料至防治工程、維修保養紀錄、山泥傾瀉紀錄等,以更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提升斜坡安全管理功能,決定防治工程的優次。
土力工程處亦優化「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在作風險評估時加入考慮該斜坡對社會影響的因素,評估一旦發生山泥傾瀉時受影響的人口及估計交通受阻情况,有系統地分批將這類別的斜坡納入「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進行研究和鞏固工程。
另外,土力工程處將透過兩個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探索利用配備遙感技術裝置的自動化無人機技術,在目標地區進行實時監測和收集數據的技術可行性,可適用於斜坡工程管理及斜坡監察,以及緊急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