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2023年11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資助合資格市民篩查及管理糖尿病和高血壓,今年3月擴至血脂檢查。醫衛局今日(17日)表示,截至本月8日,超過12萬人參與計劃。逾7萬人完成糖尿病、高血壓篩查及血脂檢查,其中接近四成被診斷為需進入治療階段。有參與計劃的家庭醫生表示,希望計劃的電腦息系統能進一步改善,涵蓋疫苗接種記錄、家族病史等資訊;並希望當局能擴大計劃的藥物名單。
家庭醫生冼嘉玲去年1月起參與慢病共治計劃,配對參加者累計有700多人,當中逾百人須進入治療階段。她表示,當局已持續改良計劃電腦系統,但希望系統能涵蓋更多資訊,如病人的疫苗接種紀錄、疾病篩查紀錄及家族風險等,協助醫生診治。
冼續稱,希望計劃內的基本藥物名單能涵蓋更多藥物,特別提及現時治療糖尿病的藥物較少,有少數病人會出現不良藥物反應,需自費購買其他藥物,若無法負擔藥價則需回流公營系統。慢病共治計劃設有基本藥物名單,政府資助下,參加者獲處方名單所列藥物,毋須支付任何藥費。
根據計劃網站,現時有637名家庭醫生。被問及家庭醫生不參加計劃的原因。家庭醫學院副院長劉浩濂表示,不參加計劃的家庭醫生,可能考慮到收入較低、電腦系統等手續繁複等因素。他強調,計劃是家庭醫生感受自身角色及專業的「切入點」,呼籲更多醫生加入。
參與計劃的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與他配對的計劃參加者中,約7成此前未有固定的家庭醫生,強調市民配對家庭醫生後,能及早預防、發現及治療疾病。林舉例指,曾有「香港腳」患者因病情反覆而求醫,加上病人身形較肥胖,他懷疑病人患有糖尿病,推薦病人參與計劃,最後確診患有糖尿病,配合用藥後病人的「香港腳」亦有改善。
林永和由計劃推行之初便參與,至今配對參加者累計約900人,當中有200多人須進入治療階段。他表示目前診所運作暢順,共付額訂為150元,亦沒有限制參與計劃病人的診症名額,現時每日為約10名參與計劃的病人診症,佔病人總數約二至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