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今日(13日)在立法會工務工程效益成本管理小組委員會稱,過去10個年度有510個甲級工程項目完成最後結帳,最終項目總開支約為原核准預算的90%。有議員稱,政府不應自滿,又擔心同步招標或令立法會更難後續議價,有時感覺如「含淚投票」,盼政府在合約設計保留彈性。
發展局表示,過去10個年度,有510個甲級工程項目完成最後結帳,原核准預算總額約1,930億元,結帳總開支約1,730億元,雖然個別項目需向財委會追加撥款,但其他項目的盈餘可彌補超支項目的追加撥款,並約有200億元餘額,即最終項目的總開支約為原核准預算的90%。局方又引述工程項目管理專家牛津大學傅以斌教授的研究,指比較香港工務工程項目與加拿大、丹麥、荷蘭、瑞典和英國等地工程項目表現,發現香港推展工務工程的機制和成本控制措施較其他地方佳,出現超支情况的機會亦較低 。
委員會主席陸頌雄認為,本港建築成本亞洲居首,政府不應自滿,同步招標或令立法會更難後續議價,回標後立法會只能「硬食」或提出反對,但財委會難以反對民生工程,否則難向公眾交代,故有時感覺如「含淚投票」,盼政府確保同步招標時保留彈性,強化立法會角色。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指,以往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時,因標書未批出,仍可與投標者磋商微調項目內容。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則表示,「先撥款後招標」會令承辦商要「睇住嚟食」,關注政府何時選擇「先撥款後招標」或同步招標;亦建議政府可考慮參考澳門或內地做法,篩走最高和最低標價,選擇中位標價,以免投標者惡性競爭。
劉俊傑指,局方會盡量做到同步招標,但例如新發展區項目會在不同時間推出新合約,則未必能同步招標。對於會否考慮參考內地做法,他解釋,局方招標時不只看標價,還考慮商業能力、技術表現、安全表現等,技術標書比例一直上升,「我哋唔係機械式睇標書,係咪唔要最高、唔要最低?而係每份標書評估」。
立法會議員洪雯稱,香港建造成本亞洲居首,質疑香港推展工務工程成本控制措施較其他地方佳的說法「講唔過去」,盼當局解決實際設計較原有標準高的問題。劉俊傑承認,過去有工務工程項目的設計較標準要求高,未來或探討以人工智能(AI)檢視項目實際設計會否偏離標準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