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邀請市場就3個生態旅遊片區項目提交意向書,包括前南丫石礦場用地、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尖鼻咀與白泥,只有南丫項目由單一發展商負責。發展局常任秘書長何珮玲表示,由單一發展商發展南丫項目可增加規劃彈性,其餘項目則因定位不一或土地分散而拆細發展。
何珮玲今(9日)在港台《千禧年代》表示,片區模式可提供大面積土地,發展不同渡假設施。提到只有南丫島項目由單一發展商發展,她強調,單一發展商背後可由幾間企業聯營,而由單一發展商處理,可有更大彈性規劃,既可發展游艇設施,也可興建低密度住宅。
至於其他項目由多個發展商負責,何珮玲說尖鼻咀適合動態活動,如越野單車、空中飛索等,白泥則以看日落、生態導賞團等靜態活動爲主,加上兩片土地面積均較大,當局容許不同組合的發展模式,稱發展商「如果食得曬」也可提出發展整個項目,否則可拆開不同部分。而南大嶼項目涉及很多分散地點,當局也給予彈性分拆發展,並對村民參與持開放態度。問到設施之間的協調性,她認為不同發展商作出不同規劃時,反而令項目有多元元素。
何珮玲重申,當局已調低住宅及基建規模,發展商現只需自資興建用地內水管、道路等基建,認為基建規模合理。
有意見關注環境影響,何稱根據初步環評,發展規模對環境影響不大,屆時發展商「入場」後,會按遊艇泊位設計和數量再做環評。她也稱不希望過度發展,當局會控制進入嶼南路的車輛數目,並考慮在長沙興建碼頭,以水路疏導旅客,並發展行人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