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接連發生照顧者倫常慘劇,有機構針對全港護老者的情緒狀况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近4成受訪者處於「高負荷」狀况,當中4成同時有抑鬱及焦慮狀况,近兩成人更有自殺傾向。機構指,今次調查顯示護老者的就業情况及照顧時數與壓力成正比關係,建議社會多提供彈性支援。
生命熱線於去年10月至今年2月透過洗樓及公開體驗活動,針對需照顧60歲或以上長者的護老者進行調查,最終收集942份問卷,今(6日)公布結果。其中大部分受訪者為女性(79.8%)及55歲或以上人士(59.2%);此外,逾半數(55.6%)受訪者每周需照顧長者21小時或以上。
機構利用「沙氏照顧者負荷量表」等方法來設計問卷及分析受訪者照顧長者時的情緒狀况,發現有352人(37.4%)屬「高負荷」狀態;當中142人(40.3%)有抑鬱焦慮狀況、60人(17%)則在抑鬱焦慮狀況及自殺自傷想法。機構指,結果反映照顧而產生的負擔對護老者而言沉重,憂慮他們若無法得到適當支援,將有潛在風險發生照顧者倫常慘劇。
生命熱線程序策劃經理秦維德表示,在「高負荷」群組中,在職兼照顧長者21小時或以上的人士佔最多,有125名(59%);相反非在職而照顧長者20小時或以下的人士則佔最少,只有36名(25%),反映護老者的就業情况及照顧時數與壓力成正比。不過,秦補充,整體而言影響護老者壓力程度仍存在不同變數,包括其工作壓力及家庭狀況,因此兩者的關係仍存在討論空間。
目前從事教育行業的護老者Maria出席活動時表示,自己是患有認知障礙母親的唯一照顧者,目前除上班外亦需上學進修,故「有時都唔知做得邊樣先」。她又指現時於網上尋找協助資源不難,但不少都只集中低收入人士,服務時間也缺乏彈性,令「朝九晚五」的在職人士難以使用服務,慨嘆「有時用唔到(服務)係好灰」。
另一護老者Michael則表示自己需獨力照顧行動不便的母親,因工作壓力關係,照顧母親時不少帶有負面情緒。以往有打算找朋友傾訴,但覺得做法會令自己覺得「好無用」,又擔心對方不理解自己狀況而打消念頭,因此過往經常「收埋自己」,更有一刻在天台上曾有輕生的想法。他又說擔心將親人送往護老院,會被社會及親友標籤為「不孝」,因此未有相關打算。
秦維德期望護老者能夠從4方面得到支援,包括「友善僱主」、「個案管理」、「彈性服務」及「關顧自己」。例如不少護老者需帶長者到日間診所覆診,僱主可提供請假彈性上班時間、陪診假期,甚至長者暫托服務,以減輕他們工作及照顧長者所帶來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