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中學文憑試(DSE)中文科考試今午(2日)完成。閱讀卷設兩篇白話文,採用內地女作家蔣方舟〈我們都曾以為自己會是小說的主人公〉(〈主人公〉)節錄,以及台灣作家柯裕棻〈比正路還長的巷子〉(〈巷〉)一文;文言文則選用記述安史之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摘錄,以及後世學者王若虛的事件評價《滹南遺老集》摘錄。有中文老師認為題目較「大路」,亦不設開放式及跨篇章比較題,相信考生較易掌握。
就兩篇白話文,陳樹渠紀念中學資深中文科教師曹順祥表示,今年閱讀卷白話文選材平均,〈主人公〉偏說明類文章,而另一篇〈巷〉則偏向小說類,整體容易達合格水平,但難取高分。他稱部分題目考核考生的人生觀,認為十多歲的年輕人只有有限的人身經驗,較難理解文中寓意。他又說,印象中兩位作家的作品不曾在教材中出現,考生或感陌生。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助理校長兼中文科主任黃佩雯則認為,〈主人公〉一文中儘管提到不少文學作家,其立意和觀點已在文中直接道出,加上較少用到修辭如比喻、象徵等,相信就算沒文學底子的學生亦能應付。至於〈巷〉,同校的中文科主任許真真認為,文章以巷子的特點比喻人生狀况,雖然較第一篇難,但考評局在擬題時有引導學生作答,舉例第18題以表格形式讓學生先寫出巷子和人生處境有什麼相似之處,相信有助學生透切理解文章。
黃佩雯補充,考評局今年考核兩篇白話文卻沒設比較題,相信對學生來說難度降低。考評局在考核簡介中提到,〈主人公〉以不同論說手法說明小說的作用和價值 ;〈巷〉 則以細緻的筆觸描寫城市和鄉村巷子不同的面貌和予人的感受,從而抒發對人生的領悟,相信將說理和描寫抒情的文章放在一起,更能全面評核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至於文言文,黃佩雯認為兩則文言文難度較往年易,提到考核局特意先簡介文章的背景,15分中有8分也是選擇題,集中考核文章內容和語譯;而另外兩題長題目,基本上毋須闡述個人觀點,「語譯得啱都有啲分」,相信學生普遍能掌握。
另外,閱讀卷甲部主要考核《山居秋暝》、《六國論》和《論仁》。黃佩雯說這幾篇在上兩年也沒考核,形容「唔係超大熱都係大熱」,估計學生有重點溫習。許真真認為,題目也是基本考問,只要有熟記內容和語譯,要合格不難,惟她提到一題問及《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如何寄寓作者的高潔品格,認為難度較高,表示坊間主要出版社的教科書或甚「天書」亦沒着墨太多,儘管她自己在課上有教授,相信題目更多是考核考生臨場的文學賞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