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鳥會今日(2日)表示,黑臉琵鷺全球數量首度錄得7081隻,按年微升93隻,增幅1.3%,但香港、深圳的后海灣地區卻按年下跌逾一成,錄得328隻。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表示,黑臉琵鷺后海灣族群數量過去十年間幾乎停滯,預料與本港濕地面積和質素有關,又指新田科技城、港深西部鐵路建設或會影響雀鳥棲息地,籲先保育後發展。
香港觀鳥會今公布「全球黑臉琵鷺同步普查2025」結果,今次普查在今年1月17至19日進行,動員全球逾200位保育專家和義工,觀察地區涵蓋內地、香港及台灣,韓國,日本,越南等,合共11個黑臉琵鷺遷徙線路上的度冬地區。當中涉及本港地方,主要為介乎香港新界元朗西北方和深圳蛇口半島東南方之對開海域的后海灣地區。
余日東指出,今年全球主要度冬地的黑臉琵鷺數量均有所增長,惟后海灣跌至328隻,較去年少47隻,跌幅為12.5%。余認為與本港濕地面積和質素狀況有關,擔憂本港濕地面積未來若無法增加,甚至減少以及質素下降,將難以吸引更多黑臉琵鷺度冬,最壞情況下,黑臉琵鷺或會放棄來港。
本港致力發展北部都會區,其中新田科技城將進行填塘工程。余日東表示,后海灣地區的米埔保護區等地方屬內陸濕地,無法進一步向海上擴大,而填塘工程涉及填濕地,最終將導致黑臉琵鷺的棲息地亦減少,估計數量會繼續下跌。
余日東呼籲,未來應進一步推動其他濕地的保育工作,並重整恢復早前被破壞的濕地,又希望政府規劃可逐漸轉向「先保育後發展」,改變現時「先發展後保育」的模式。另外,他亦提及要自然引育更多魚類供雀鳥食用,並學習內地經驗設「生態紅線」,令紅線內區域不可用於開發。
此外,余日東表示,留意到后海灣附近錦田河段兩岸有許多非本地的海桑及紅樹,料屬植物入侵所致,形容其生長速度迅速且高大,強調亦剝奪了黑臉琵鷺覓食空間,指應適時尋人清理。
香港觀鳥會亦提醒,今年全球族群數量雖有突破,但實則增幅放緩至1%,為十年來第二低,反映黑臉琵鷺數量增長或接近瓶頸。他提及,離岸風力發電廠亦或影響黑臉琵鷺遷徙,舉例有雀鳥遇到風電場後折返並在一月後死亡,又指目前族群面臨肉毒桿菌、禽流感風險。余呼籲全球訂下更積極的保育目標,望復育更多黑臉琵鷺的繁殖地和度冬地,守護全球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