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1+新藥機制至今11款藥獲批 醫局:5款列藥物名冊 助貴價藥減價 (20:00)

政府前年11月起實施「1+」新藥審批機制,至今已批准11款新藥申請,當中5款已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今(24日)表示,其中一款藥物在醫管局成本評估小組談判後降價三成,並觸發藥廠自行對同一適用症的另一款藥物降價37%,預計每年節省2200至2400萬港元,指1+機制促進好藥港用,令更多病人受惠,同時加大競爭,提高成本效益。

1+機制2023年起實施,讓新藥由原本須取得兩個認可國家發出的藥劑製品證明書(CPP),在提供本地臨牀數據支持下,減至提交一張CPP,旨在加快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新藥審批。機制去年擴展至涵蓋所有新藥。衛生署助理署長(藥物)陳凌峯今指,機制推出以來,收到逾110間藥企共逾400個查詢。   

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的藥物須先在港註冊。崔俊明表示,透過1+機制註冊、並已納入藥物名冊的藥物中,一款治療「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的口服膠囊今年1月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並獲安全網資助,使用該款新藥的病人每年可節省12萬,預計每年15名病人受惠。崔續稱,該款藥物在成本評估小組的談判後降價30%,並觸發藥廠自行對同一適應症的另一藥物降價,預計每年節省開支可達2400萬。

另外兩款用於治療「轉移性大腸癌」的藥物去年10月納入藥物名冊,已有301名患者受惠。崔俊明指,兩款新藥價格在成本評估小組的談判後約下降35%,預計節省1503萬港幣。崔亦表示,加快引進新藥勢必會增加藥物開支,會採取措施減少浪費。

衛署推申請前會議諮詢服務 盼提高審批效率

衛生署今宣布將提升1+機制配套服務,包括為有需要的計劃申請者提供會面諮詢服務,本月起定期舉辦簡介講座,介紹申請要求及最新資訊。首場講座將於下周一舉辦,藥劑業界可於網上或線下參與。 

衛生署6月將舉行藥物註冊工作坊,為本地藥物規管事務人員提供專業意見,亦會在9至12月舉行新藥註冊申請前會議,約見有需要公司或相關產品的申請,預先為他們分析產品試驗人群,及審視有關文件是否符合條件,以提高處理效率。 

陳凌峯指,會面服務將向申請方收取成本價,指署方需花費人手、時間及金錢處理,且收費可善用資源,減少濫用情况。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