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支持港澳「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理大及港專今(24日)合辦高等教育界「兩會見聞」分享會,問及地緣政治下,本港院校如何加強國際合作,香港大學副校長(健康)劉澤星表示,不少美國學者欲到海外發展,認為本港應把握地緣政治所帶來的契機,並堅持「一國兩制」方針,令海外人才對本港保持信心,吸引對方來港發展。另外,理大、浸大及教大校長今日均稱,教育為人才和科技發展提供支撐,三者關係一脈相承。
全國兩會舉行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政協民盟、民進、教育界聯組會上提及,「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表示,該校發展符合習近平在兩會上提及的重要講話精神,包括應對社會需求,開辦低空經濟及電動車等碩士課程,並通過教育為人才和科技發展提供支撐。他稱,理大未來將在教育科研及管理方面進行AI轉型,除了持續發表科研論文,亦會帶動技術創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連續三年參與兩會的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表示,相對往年,今年兩會氣氛較輕鬆。他指,香港需發展科技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科技創新需靠人才發展,人才培養則靠教育。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提到,人才、教育、科技及創新「一脈相承」,指出人才是首要資源、創新為動力、科技則推動生產力,而教育為連結三者的途徑。
自資院校方面,港專學院校長陳卓禧表示,習近平在教育界聯組會議上提到,職業教育需「想在前頭、趕在前頭」,需配合社會需求發展,「如果現在不謀劃,到時才想就遲了」。他表示,習的說話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指導,將思考未來職專如何配合社會的需求。他亦指,若本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需投入大量資源並打破融資的限制,包括為學生提供奬學金,以及建設宿舍等設施,同時建立與內地及外國學歷及學分互相認證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