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計劃受養人可以本地生身份上本地大學並獲本地生學費資助,當局正檢視「本地生」定義。教育局長蔡若蓮今日(19日)於立法會表示,當局或考慮簽證持有人在入學前居住一段時間才可獲本地生學費資助,形容目前「進展順利」,為減少影響亦會考慮過渡安排,目標是在新學年聯招前公布最後方案。
議員鄧飛關注,若對受養人簽證學生加諸條款,改變其為非本地生,會否導致《基本法》司法覆核風險。蔡若蓮表示,本港對不同類型學生的資助計劃中,對受資助人的資格有一定要求,符合對香港居民基本教育權利的要求。
新民黨陳家珮引述家長說法,指部分受養人在內地毋須選科並可「不斷操卷」,最後到港考試,問及是否有違公平。蔡若蓮回應稱,本港透過聯招、非聯招辦法確保公平性,並會面向全世界收生,一定擇優而取、保證公平。她又指,當局保障本地學生入讀,每年1.5萬個本地學額不會改變,非本地生學額是以額外超收的方式招收,強調當局未來會考慮有不同的方式資助本地生,舉例若有不被資助的本地學生,會考慮額外增加一些學額。
教聯會朱國強問及,當局是否會考慮推出給未成年學生的留學簽證,以及其家屬的「陪讀簽證」,蔡若蓮表示,有關安排須待局方檢視中小學配套是否足夠,亦需要和有關國家、地區溝通,目前對內地、台灣和澳門之外的其他國家18歲以下的學生簽證不設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