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力推北都,於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收地過程中為業權持有人提供特惠補償,若業權人不滿亦可再依法定程序處理賠償。發展局長甯漢豪今日(19日)於立法會否認當局為慳錢拖慢收地進程,又指新發展區逾95%業權人傾向接受政府簡單快捷的特惠補償。
工聯會陸頌雄表示,市况下滑令特惠補償額減低,一級農地的補償金額由1510元一呎降至1070元,減幅達到三成,引述有聲音認為政府刻意拖慢進度,以節省收地成本。甯漢豪回應指,絕不存在拖慢進度以節省開支的情况,強調政府反而意圖加快收地程序,推出更簡單便捷的特惠補償。
她續指,若業權人不同意特惠補償額,亦可申請使用法定補償金額,但須每幅土地單獨到地政總署洽談,若仍不滿意則要交由土地審裁處,強調特惠補償簡單便捷,絕大部分業權人都接受,舉例新界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僅有3%業權人選擇法定補償,而新界收地個案整體也僅有一成個案選擇法定補償。
至於支付賠款的進程,甯漢豪透露,當局已收回合共2498幅地,首階段於2019年收回784幅土地,已支付9成共107億元賠償款;次階段2024年1714幅土地,已支付2成共36億元賠償款,合共約143億元,當中利息支出約有4900萬元。至於至今尚未支付的補償,甯表示,共有約169億元,當中一半涉及文件不齊未釐清業權,審批需時,餘下個案屬未聯絡到業權人或該人物不在港。她指出,前者通常因年代久遠,土地契約、按揭記錄遺失,令政府懷疑業權歸屬。她指當局就此已嘗試要求當事人做聲明代替,聲明涉及若未來「賠錯錢」有人找政府「算帳」,當事人需承擔部分賠償,料可加快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