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研究發現,有約47%受訪家長曾因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子女的行為而遭受不友善對待,包括被投以奇異目光、子女被嘲笑或指罵等。逾七成有SEN子女的家長擔心孩子在外闖禍。不過,他們認為假如旁人知道子女有SEN,會願意給予空間或展示善意。
女青建議,當市民遇上小朋友引人注目的行為時,可以先給予時間家長處理,毋須刻意注視;家長則應與SEN兒童作日常生活訓練,減少他們對公眾場合的未知與擔憂,有助控制情緒。
調查於去年9月至10月進行,以問卷訪問520名育有SEN孩子的家長,及619名公眾人士。曾遭受不友善對待的SEN孩子或家長中,43%被投以不友善目光、約32%子女被同學嘲笑;SEN子女被其他人指罵或被同學言語欺凌則分別有約29%及27%。64%家長表示,面對難堪情况,會立即帶子女離開現場;約38%會嘗試向他人解釋子女情况,亦有四分一家長選擇不作任何反應。
調查亦發現,63.8%公眾受訪者當見到兒童有騷擾或奇怪行為時,會急步離開;83%受訪者稱會懷疑有關兒童是否有SEN,但在個別行為而言,他們傾向把騷擾行為歸因於兒童頑皮或家長管教問題,當出現奇怪或重複行為才會聯想與SEN有關。
女青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吳翠萍表示,本港SEN兒童人數持續增加,但從研究所見,公眾遇上兒童的奇怪以至騷擾行為時,反應以嫌棄或厭惡為主,較少顧及兒童想法和原因。 她認為,給予空間和忍讓,甚至釋出善意,可令矛盾迎刃而解。吳翠萍期望政府及社會其他持分者,可推動更多公眾教育,達致公眾與SEN群體的雙向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