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政府推展交椅洲人工島項目,賣點之一是令市民「住大啲、住好啲」,而人工島約300公頃土地屬「未來十年可供發展土地預測」內,相關土地2031/32年度起供應,惟政府近月重申人工島需「稍後」發展,前述政策目標及土地供應未知會否延後。發展局回覆本報稱,交椅洲人工島產出土地時間「很有可能有所延後」,今年第四季將更新10年供應預測。另有政府消息人士向本報稱,人工島建屋用地部分已在古洞北等地覓得,北部都會區公營房屋興建亦會加快、規劃上也預留10%面積增長,故無礙落實「住大啲、住好啲」目標。
明報記者 蔡穎琳
根據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2022年討論文件,交椅洲人工島佔地1000公頃,當中約300公頃納入「未來十年可供發展土地預測」,佔整體(3280公頃)約一成。發展局去年10月發布最新10年期可供發展土地供應預測稱,人工島土地將於2031/32至2034/35年度供應。然而,人工島填海工程開展時間一改再改,由去年初宣布「會稍延遲」,改為「希望本屆政府任期內開始」,再到早前政府稱目前沒為開展工程定時間表。換言之,人工島土地供應或隨工程押後受影響。
發展局回應查詢稱,由於交椅洲人工島現時只是處於前期規劃和研究階段,根據去年10月預測,有關供應是在較後時間、即未來10年第二個五年內才出現;經檢視各項工程緩急先後,推展人工島的進度可放緩,產出土地的時間「很有可能有所延後」。局方又說,當局與往年一樣,會因應各項目最新情况,在今年第四季更新未來十年供應預測。
至於房屋供應,根據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2022年討論文件,人工島可建約19萬至21萬伙住宅單位,公私營比例為七三比,當時稱倘2025年下半年為填海工程申請撥款、2025年底啓動填海工程,首批住宅預計可於2033年入伙。
發展局去年發布的「可支持第二個五年期公營房屋發展的土地」資料,無提及交椅洲人工島。發展局回覆本報時解釋,政府早前公布已覓得足夠土地達2025/26至2034/35年度30.8萬伙公營房屋的供應目標,並不包括交椅洲人工島用地。
另外,政府早於2021年10月發布《香港2030+》定稿時,提出人均居住空間提高到20至22平方米為目標,更提到涉及如交椅洲人工島等的長遠規劃時,引入「較前瞻」的發展參數,創造條件增加住宅單位平均面積10%至20%。政府及後宣傳人工島時亦多次表明,會爭取最快2033年供應首批單位。
消息人士說,當年提及人工島大部分相關建屋用地,其實已在古洞北等北都土地覓得,相信北都已覓到土地可取代原本交椅洲人工島產出的部分土地,加上未來北都公營房屋興建步伐加快,以及規劃上也預留10%面積增長,強調未來港人「住大啲、住好啲」目標不受影響。
另外,發展局長甯漢豪本月初表示,交椅洲人工島已展開的研究涉款6.4億元,包括立法會早前撥款約5.5億元。發展局回覆本報查詢稱,直至2024/25年度完結,土木工程拓展署預計開支約4億元,會以餘下撥款支付進行中的交通影響評估等。
至於交椅洲人工島環評進度,發展局稱環保署上月28日通知土拓署,人工島填海工程的環評報告適合供公眾人士查閱,土拓署會按《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及相關指引,適時通知及供公眾人士查閱;又強調進行中的研究會為項目未來部署提供重要及有用基礎。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當局會繼續按環評程序,適時諮詢公眾,然後將報告提交環諮會審議,若獲通過,亦可留待將來使用,不會因人工島將作長遠後備用途而拖慢相關程序。
發展局表示,立法會財委會於2020年12月通過撥款約5.5億元,以委聘顧問做交椅洲人工島研究,有關研究仍在進行;直至2024/25年度完結,土拓署預計開支約4億元,研究工作正按合約進行,包括道路環評、道路及基礎設施的初步設計、海陸交通影響評估等,土拓署會以餘下撥款支付進行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