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見指建造業工程量減少。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今(10日)在傳媒茶敘表示,雖私人工程量減,但《財政預算案》提及中期財政預測的基本工程開支,由去年平均每年約900億港元增至未來平均每年約1200億港元,相信能為業界提供一定數量的生意,形容業界前景亮麗,令他們願意繼續投資人才方面,而且議會有財務幫助,整體而言看到曙光。
建造業議會於2022年5月及2023年7月皆發布建造工程預測,惟去年至今仍未有最新預測。被問到是否擔心預測結果太差會影響市道,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寕指,在2023年發布結果後,一直在收集不同數據,但有關數據不時有變化,仍需時收集更多數據,強調最新數據「很快推出」。
根據建造業議會過去一年的註冊工人數據,本港工人年齡以50至54歲居多;另外高參與水平工人佔整體約57%。被問到是否反映工人老齡化問題未見改善,以及工人受工程量影響導致開工不足,鄭定寕指,工人平均年齡為47.6歲,同時有逾10%工人超過65歲,但透過培訓、應用科技等措施,相信工人平均年齡不會再惡化,亦下調年齡需時。
針對開工不足,鄭定寕稱,本港約66萬註冊建造工人,而約39萬人常態在地盤工作,當中較活躍佔31萬人,其餘8萬人部分屬普通工人,議會正加緊培訓有關普通工人,希望令他們成為技術工人;議會認為隨着私人市場下滑,現有大量基建工程,有4萬工人可以轉型,成為「一專多能」的工人,使目前較少工作量的工人,可轉換至工作量較多的工種。他又指,行業工作模式不一,地盤先釘板後紥鐵,導致部分工種並非經常開工,「開工一陣,又要停一個小嘅時間」。
鄭說,現傳出不少負面新聞,如有公司傳出欠薪、清盤,但僅是個別公司問題,認為問題並非非常嚴峻。
至於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及建造業議會撥款約1.5億元,資助約2500個工程、建築、測量、規劃及園境的學位課程畢業生提供在職培訓。鄭定寕指,名額約2500個,預料每人每月資助5000元,為期1年,對象為合資格人士包括35歲以下 、未曾考獲專業資格,且沒有收取其他津貼的人士,盼有助業界挽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