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爐的《財政預算案》首次要求8間資助大學因盈餘充足「回水」,並削減提供予8大的撥款。《預算案》公布,八大將合共「回水」40億元,各校一筆過「上繳」的金額視乎其可承擔的數目;政府人士解釋因各大學盈餘充足,盼各界同心協力共渡時艱。另外,8大下個三年期獲撥款總額達681億元,較政府原擬撥款額少28億元。
8間資助大學史無前例因盈餘充足須「回水」予政府。消息人士亦稱,今次屬首次及單一次的安排,教資會已向八大校長會溝通,指院校需共渡時艱,並引述各校的反應是「表示理解」。該人士解釋,8大儲備合共達1393億元,其中111億元屬一般及發展基金,過往用作讓大學有現金流應付開支所需,有見八大盈餘充足,政府要求各校於基金結餘中,一次過退還合共40億元予政府。
此外,8間資助大學下個三年期(2025至2028年)獲撥款總額達681億元,較上個三年期的632.113億元高。但消息人士透露,政府原本按既定機制,應向8大撥款709億元,因配合政府削資目標,每年減2%,因此即將批出的撥款已減少28億元。
中小學和幼稚園生在財赤下亦受重大影響。《預算案》提出2025/26學年起取消為中小學和幼稚園學生提供2500元學生津貼。該津貼過往幾乎「人人可得」,不設審查,消息人士預料取消津貼,可助政府每年省20億元。該人士又指,政府繼續透過各類入息或審查的資助計劃,讓有經濟需要的學生獲得適切協助。
削2500元津貼屬教育局決定
為配合政府滅赤,教育局成立專責小組檢視現時各項津貼及資源,並將改革和整合。其中一項已敲定的整合資源措施是2025/26學年,公營中小學的全方位學習及姊妹學校津貼將「整合及提高靈活性和使用效用」。至於為何取消書簿津貼而非減少,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庫務)黎志華表示,政府提供最大彈性予各部門,由部門自行決定如何節流、更改人手、取消或精簡政策,若教育局「因應中小學生人數下跌有咩調整,係相關政策局自己判斷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