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民因不堪推銷電話騷擾,而不接陌生來電卻錯過重要來電。民建聯梁熙今日(20日)於立法會提出「全面規管非應邀來電」議案,建議參考《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及拒收訊息登記冊制度,設立拒收非應邀來電登記冊,讓市民登記其電話號碼登記後,可不再受到推廣來電,亦能夠防範騙案。有數名商界議員反對,憂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再限制推銷電話,會令環境會再惡化。
批發及零售界邵家輝指出,若在登記後不可再繼續使用商業電話聯絡,會對部分企業生意有影響,舉例若與銀行有客戶關係,就應該得到豁免。自由黨李鎮強認同邵的看法,並強調現時騙案多由境外電話導致,而非本地營銷電話。教聯會副主席、立法會議員鄧飛亦提出,現時重點應是打擊來自境外的電話,不妨包容本地營銷電話。
梁熙表示,對商業性質的推銷電話的規管現時主要由商戶自願參與,認為「自願性原則」效果存疑,希望當局可以全面檢討現時成效,並立法規管相關問題,強調登記冊可令市民可拒收推銷電話。保險界陳健波則指出,現時很多商業推銷電話假借推銷之名,實則在行騙,很多市民根本不會接推廣電話,「營銷模式也因此改變」,建立登記冊反而有助於企業集中致電願意接受推廣的市民。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回應時指,與詐騙電話不同,營銷電話未必一定涉及任何欺詐或非法行為,單靠立法亦不能解決滋擾。他指出,若黑名單號碼遭檢控或封禁,企業或會更換號碼繼續撥打,未必有直接成效,反而影響正常商業活動。陳強調,現時仍有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會透過語音進行電話促銷及服務跟進,當局認為較有效的辦法仍然是促進各行業自我規管。
選委界江玉歡亦表示,國外有諸多例子,處理面對推銷電話並非「鐵板一塊」,有的國家會視乎是否有客戶關係,選擇豁免公司致電行為;她亦強調,若要參考推銷短信登記冊,亦有必要檢視登記冊制度是否有效、與時俱進,認為該制度未必為公眾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