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向北區區議會提交文件,建議將文錦渡的食物管制設施遷至香園圍,擬定選址在香園圍邊境管制站東北面,佔地約3.3公頃,新設施包括三幢建築,包括食物管制大樓、活生食用動物臨時存放綜合樓及污水處理機房樓,運作與功能和現時文錦渡的管制設施相若。食環署計劃今年第二季向城規會提交申請,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收地的法定程序,徵收約3公頃私人土地,2026年底逐步開展工程,目標在2031至2032年完工。
環境及生態局和食環署向北區區議會提交文件,表示政府前年公佈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提到改造文錦渡為純旅檢口岸,並將該處的食物管制設施至香園圍邊境管制站附近土地,以釋放文錦渡口岸一帶的發展潛力;新建設施擬建三幢建築物,最高約17米、樓高3層,總樓面面積約1.8萬平方米,檢驗台約有21個,亦設兩個大型車輛扣留或等候區。
文件提到,目前所有從內地經陸路運載鮮活食物的貨車,必須經文錦渡口岸或港珠澳大橋進港,並接受食物安全中心人員抽查;運載活生食用動物的貨車必須經文錦渡口岸進港,往後運載相關貨車可從香園圍邊境管制站,直接駛入相連的食物管制設施,考慮到設施布局和運作需要,管制站東北面一段單線雙程的蓮麻坑路,需遷至新設施南面,並擴闊成雙線行車道。
北區區議會今日(18日)召開特別大會討論文件,當區區議員姚銘表示,政府暫未提及搬遷食物管制設施而騰空的文錦渡用地,往後擬規劃用途,惟陸路口岸會繼續運作。他又引述當局表示,因為工程牽涉需城規會批出許可,將相關用地的康樂、綠化地帶用途,改為其他指定用途,加上今年下半年起亦要開展收地程序,故估算需要到2031至2032年才會完工。
立法會議員兼北區區議員陳月明稱,已針對食物管制設施的選址開展研究,建議「將這個設施搬離口岸少少」,在不影響文體旅效應的同時,進一步釋放口岸周邊,涉及文體旅效應,又具有經濟價值的土地,以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