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醫院員工出現懷疑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群組,一名年約30歲的腫瘤科男醫生身亡。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指,三名患者分別在2月4日、2月6日和2月10日出現一些症狀,包括發燒、肚痛和腹瀉。其中一名腫瘤科醫生2月4日發病,2月6日入院治療,翌日離世;其餘兩名病徵輕微的患者的初步化驗結果顯示,有一名病徵輕微醫生的糞便樣本對於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呈陽性,其餘兩位患者的相關樣本,包括去世患者的樣本都呈陰性。
中心現階段初步認為,群組個案可能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有關,衛生防護中心聯同醫院管理局和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展開一系列調查工作,調查的方向包括病人在潛伏期的飲食紀錄、工作環境和可能接觸到的場所或人,從而追查有可能感染源頭,初步推斷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患者進食受污染食物,並已在腫瘤科休息室收集約20個相關食物樣本進一步化驗,亦即時聯絡食環署巡查瑪嘉烈醫院內的一些餐廳,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暫未見三名病人共同進食過任何食物或共同去過某一間餐廳;故另一可能是透過污染的環境人傳人,中心已在腫瘤科辦公室和洗手間等患者曾到過的一些地方或工作地點採集超過40個環境樣本,正等待化驗結果。
袁國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每年感染少、死亡率低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每年僅平均0至6宗感染,死亡率低於5%,引致健康成人死亡更屬罕見,死者短時間內情况急轉直下,到急症室時已要插喉,並在24小時內過身,袁形容是「好特別、好特別」。他稱毋須關閉病房,求診者亦不須擔心感染,因院方已作深層清潔,病毒容易阻截,腫瘤科服務暫時無影響。
袁國勇重申,尚未肯定三人是否同一群組。而死者並未驗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他推斷事主可能生前曾服用抗生素,以致無法驗出病毒;另一可能則屬「假陽性」,但因短時間内同一地點發生3宗腹瀉案例,因此列作群組調查,亦不排除之後有更多病例。歐家榮指,三名患者均曾在6樓休息室進食,使用同一洗手間、辦公室,當值時共用一室,但在員工餐廳感染可能性較低。
瑪嘉烈醫院及北大嶼山醫院行政總監羅振邦表示,離世的腫瘤科醫生熱愛工作,深得同事尊重,形容他是為病人設想的好醫生,院方非常沉痛。他亦透露另外兩名患者屬年輕醫生,其中一人已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