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中大醫學院開發非入侵性的診斷工具助識別腸病 一周知結果準確度九成 (15:43)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可透過腸道微生物辨別克隆氏等炎症性腸病。團隊分析近6000個來自不同種族及地域的糞便樣本結集的腸道微生物群,鎖定一系列獨特的腸道菌種,成功開發非入侵性的診斷工具,約一周可出報告,準確度達9成。團隊指,新工具可減輕大腸鏡診斷服務的壓力,預期相關檢測技術可於2027年在香港作臨牀應用。

中大醫學院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表示,本港越來越多人患慢性消化道炎症,而大部分消化系統疾病的症狀都十分相似,需透過大腸鏡檢查、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掃描等方式診斷,而大腸鏡檢查輪候時間長,有機會延誤診治,而私家醫院收費高昂則給患者帶來經濟負擔,因此有必要開發一種非入侵性、穩定和精準的方法以輔助炎症性腸病診斷。

團隊利用5979個來自不同種族、11個國家,包括炎症性腸病患者及非患者的糞便樣本結集的腸道微生物群進行宏基因組學分析,識別出與炎症性腸病相關的腸道微生物變化,並鎖定10種與潰瘍性結腸炎及9種與克隆氏症相關的菌種作為診斷腸道炎症的腸道微生物標誌物。

團隊指,診斷工具整體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分別高達88%及89%,意味著準確度達9成。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解釋,團隊鎖定的微生物有極高的獨特性,即只有炎症性腸病患者有相關的微生物,因此檢測結果可靠、準確。她續稱,屆時有關技術實現臨牀應用後,患者可自行購買試劑盒收集糞便,再寄往化驗所,料費用約為數千元。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