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長林智遠今(1日)早在電視節目上指,本港審計工作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大灣區,正為香港與內地審計互通機制「搭建舞台」。被問及長者醫療券等擴展至大灣區服務的審計程序,林指香港可以進行,但若要更到位、更深入,長遠或需要國家審計署、省市審計署配合,日後不排除要「過河」,或由內地人員幫忙審計。
林解釋,若需要審計香港政府部門在內地的公帑使用情況,未必需要用到內地數據,因為相關部門需把相關文件、收益人資料儲存在港,可以由香港審計署跟進,惟被問及或需要內地及本地人員配合的項目,林表示暫不便透露。
林智遠形容,內地處理大數據審計及研究型審計,屬世界領先地位,署方近年亦加強與國家審計署溝通,本地人員除有機會到內地進行做培訓及交流,亦獲身兼國家審計署長及聯合國審計委員會主席侯凱支持,可隨國家隊到聯合國工作。
另外,審計署2020年發表審計報告,指出港協暨奧委會及屬下體育總會出現管治問題,港協上月20日公布檢討報告及《機構管治守則》,稱將於2027年初檢視屬會執行《守則》情況。被問及報告檢討程序需時7年是否合理,林指「不可以說合理不合理」,表示審計只是上半場,下半場則是「整改」,指港協用了若四年定立守則,再給予實施時間,相反個別例子「七、八年都未整改」,認為相對下需時不長。
他又稱,若審計個案經立法會帳目委員會聆訊,署方會結合有關意見再跟進,每半年至一年查看一次。現時若機構未有跟進審計報告建議,署方並無懲罰機制,但林智遠稱,有關情況會匯報至立法會帳目委員會,再由政府發信要求檢討,更極端的例子是再做一次審計,「但那是絕無僅有」。至於審計署改革,林透露考慮擴大署方的「雷達範圍」,令其影響力覆蓋更全面,相關內容已放上議程。
審計署上周發表新一分衡工量值審計報告,其中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前行政總裁及職員被揭過去四年的外出公幹時,有11次的食宿超額,最多一次超額達8萬。林智遠稱,由於立法會帳目委員會進行公開聆訊,基於協定不能個別評論,惟對部分個案的情況感託異,因有關情況曾在過往審計中被揭發,奇怪為何同樣情況會再出現,呼籲公職人員別以公謀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