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7日)是聯合國「世界住房日」。工聯會今日發表青年置業相關倡議書,提倡「青年未來置業儲蓄計劃」,讓21至40歲沒有持有住宅物業的青年參與,儲蓄計劃的供款水平以25至34歲僱員工資中位數的20%作參考,以2023年的水平計算,每月最低供款約4,240元,並建議政府可以推出為期3年的先導計劃,每年提供600個名額,3年合共1800個名額,於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及將軍澳區3大發展區試行。
工聯會青年事務委員會及工聯會立法會議員聯合辦事處今發表《青年未來置業儲蓄計劃倡議書》。儲蓄計劃為期8年,會先審查入息及資產,確保參加者有置業需求,接着參加者在指定年期內每月供款約4,240元,供款用於購買政府債券或基金項目,以支持政府基建,計劃到期時會只對參加者作資產審查,要求參加者不可持有本地住宅物業,以及其資產總值不超過當時居屋申請資產上限。經審查後,其本金和利息會轉換為首期,參加者會獲得選樓權。
工聯會指,計劃設有「退場」機制,自行決定中途退出或不依期供款人士,將獲退還已供本金,惟不會提供任何利息;倘有參加者3次選樓後均沒有合適單位,或逾期沒有行使選樓權,則自動結束計劃,將獲發還按到期時本金及利息的金額支付,政府將收取少許行政費。
工聯會又指,為防炒賣,計劃設有嚴格的轉讓限制,經儲蓄計劃購得的單位,只可按政府指定價目表轉讓予合資格人士,例如儲蓄計劃其他參加者及白表人士。
被問到儲蓄計劃的房屋項目定價,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表示,相關房屋一定會有折扣,建議可按參加者承擔能力、與物業市道掛鈎等,強調計劃旨在鼓勵青年上進,即使他們升職加薪,計劃不會因他們承擔能力有變而改變樓價。
另外,工聯青委及聯合辦於9月透過電話訪問、街頭訪問和網上問卷等共收到303份來自18至40歲香港青年的答覆。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置業令我更有安全感」;有七成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置業令我更積極工作」,反映置業對青年發展有正面影響。
問卷調查同時要求受訪者對「置業、結婚、養育子女」三件事排序,結果發現普遍受訪者選擇先置業,再結婚,最後養育子女。因此,工聯會認為,可設選樓計分制鼓勵青年及早組織家庭,參加者到期選樓時,以夫妻為單位申請、家庭有初生小孩或夫妻同為計劃參加者將會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