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港大研發AI模型預測心腦血管疾病發病風險 來季招募3000人作臨牀研究 (14:50)

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屬本港五大死因。香港大學早前研發本港首個針對華人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模型(P-CARDIAC),連接病人電子醫療紀錄後,以人工智能預測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未來10年發病風險,約幾秒有結果,有助醫護為患者進行個人化疾病管理。港大將於今年第四季起在6間公立醫院招募約3000名病人,臨牀實踐P-CARDIAC,預料研究約2年。港大團隊期望,可於2028至2029年將P-CARDIAC納入常規臨牀實踐及應用於所有醫管局轄下心臟科部門,並擴展至其他華人地區使用。

港大獲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國際生物製藥公司安進香港支持,於2019年起利用約30萬名港島西聯網病人數據,參考超過120個參數,包括年齡、血糖、膽固醇、門診紀錄等,訓練人工智能系統,研發出P-CARDIAC。醫護可透過模型識別高風險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對中及低風險患者早期介入治療,亦可對比接受治療前後的未來10年發病風險,並以圖表方析向病人展示,以便醫患之間討論醫療方案的影響。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表示,現時醫學界有不少適合西方人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工具,惟欠缺針對華人的評估工具。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臨牀教授姚啟恒稱,醫生難以在面診時間內為每位患者計算未來發病風險,P-CARDIAC可助快速及精準計算風險,而且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預料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數目上升,故盼有關模型能減輕相關醫療開支及人手。

港大將於今年第四季起在瑪麗、廣華、瑪嘉烈、博愛、伊利沙伯及屯門等6間公立醫院招募約3000名病人,進行「HEARTWISE」臨牀研究,當中隨機抽樣約300名病人對比其P-CARDIAC及國際心腦血管疾病標準的結果,亦會抽出約1500名情况穩定病人,分組比較常規護理及藥劑師主導服務對心腦血管疾病管理的成效。徐詩鈴稱,倘研究顯示常規護理及藥劑師主導服務對心腦血管疾病管理的成效相若,相信藥劑師未來可協助醫生及護士管理患者。

前年起開始先導計劃 八成參加者稱有助了解風險

港大團隊早於前年至去年與中西區地區康健中心、1間社區藥房及瑪麗醫院心臟科門診部合作展開先導計劃,招募7名藥劑師及義工等服務提供者,以及20位平均年齡為68歲病患試用P-CARDIAC,在獲得患者授權下為他們初步估算發病風險,患者需每2個月到專科門診或自招募12個月內覆診一次,當中15位病患至少接受一次隨訪,例如家訪或電話跟進,並由藥劑師主導諮詢及教育,提供測試結果。

結果發現,逾九成患者在第二次就診的P-CARDIAC出現變化,以及約八成患者表示P-CARDIAC及藥劑師主導服務有助他們了解心血管疾病風險,可改善健康狀况及提高藥物使用率。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