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近日公布的初中「公民、經濟與社會科」性教育教材,附有要學生訂立親密界限「承諾書」等內容,惹本港及國際社會熱議。教育局長蔡若蓮在港台節目《舊日的足跡》說,公經社科為優化後的初中課程,在公布課程同時會給予教育示例以供參考,形容社會熱議的內容僅為教育活動參考建議,而非教育政策。被問及相關指引會否「太落伍」,蔡若蓮反問「難道好像有些人說學習外國般派發避孕套?」她強調中華文化社會下家庭對社會非常重要,「如果不愛護自己的身體,將來都會衍生很多價值觀的問題。」
蔡若蓮:「奏國歌」與「奏唱國歌」不同
全港中小學明天開學,蔡若蓮說,當局早已建議學校在開學日等重要日子進行升國旗儀式,料學校會「自動自覺」。她又稱「奏國歌」與「奏唱國歌」不同,因為奏國歌場合沒甚麼人唱歌,而奏唱國歌需要大家一起唱,故有時學生沒留意,或會不知道要不要唱,或唱得細聲等。她提醒同學奏唱國歌時,要莊嚴且投入感情地唱國歌。
被問及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的理念,蔡說與「夢想」相關,「如果我們的觀念、認知裡有國家,有社會,那夢想就不會只想著個人前途。(會問)努力是為甚麼?」她舉例運動員攞獎是為香港,「整個香港、整個國家都很開心,可以看到夢想有多大」,認為若讓學生從小有國家觀念,「對於他們去看未來的人生、或世界亦會寬很多。」被問及中史科會否成為必修科,蔡說文憑試已有四個必修已佔去不少課時,故在四個必修「減肥」騰出課時,並調整中史科評估方式,「希望令更多同學選擇中史科。」
被問及坊間有家長偏好國際學校,蔡指本港亦有強調愉快學習的特色學校,「但偏偏家長不會選擇」,認為最重要是為孩子選擇合適學校。至於對補習的看法,蔡認為重要是避免「超前學習」,「二年級讀定三年級的東西」,提醒家長要想孩子的認知與心智未發展到,可能會犧牲學習的興趣及玩樂的時間。她又稱,要以提升孩子抗逆能力為重心,「唔識做的題目,有時要讓佢地唔識,不用幫到次次100分才交。」
蔡若蓮在節目中回顧職涯,說當年入讀浸會大學同時被中文系及日文系錄取,因為喜歡語文「唔係報中文就報日文」,惟學校老師建議她先學好中文,故入讀中國語文及文學系。至於選擇教育行業,皆因外公與姨媽均為老師,「細細個看著他們取著紅筆改卷,認為很有權威」,因而從小想做老師。作為長女,她從小需半工讀支持繼續讀書,例如中六時一星期5晚到博允英文中學教中五生夜校,後來到新法書院教書「教最曳那一班」,認為中學生「做唔到唔因為唔想做好,而係因為唔知點樣做」,故憑此信念施教,不時得到學生謝意,形容是「意外收獲」。
後來蔡加入政府,擔任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支援學業成績稍遜學生及兩文三語教學,包括2003年政府撥款2億推動160間學校普教中;蔡後來轉任福建中學校長,因為「開墾一塊土地,耕到後就開另一塊土地」,故希望轉換環境令自己繼續進步,亦想與學生再次建立關係,加上是福建人,希望能「回饋家鄉」。
2016年蔡若蓮以獨立身分參加立法會教育界選舉,惟落選。她說參選原因是首年做褔建中學校長正歷反國教、翌年則是佔中,認為要堅持「讓學生擁有正確價值觀」很困難,專業聲音愈來愈少,社會上亦有熱烈討論學生應否學基本法、「國民教育亦不能提」,故認為當時需要有聲音代表教育界,去讓社會知道「教育界並非一面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