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調查發現,四成家長每星期至少一次與孩子發生衝突,其中最常引起衝突的原因包括電子產品及做功課,各佔近七成。調查亦發現,家長及子女慣常以「假妥協」去結束衝突,即使選擇妥協,但問題根源未解,導致衝突重覆出現。女青建議父母需要學會「溝通式管教」的技巧,與孩子真正協商,選擇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調查由今年1月至5月進行,女青訪問406名來自5個過去兩年最多虐兒事件報告的地區,即元朗、屯門、深水埗、油尖旺及觀塘的家長。結果顯示,約92%受訪者曾與孩子衝突,當中約25%每周數次與子女衝突、7%更每天衝突一次或以上;衝突的方式絕大部分是口頭爭執,佔約91%、一成是「掟東西」或「肢體衝突」。
調查亦顯示,約有14%受訪家長認為,子女在衝突過後是「被迫服從」、約13%家長會選擇「不了了之」;而約83%家長表示在衝突過後雙方仍會對立,例如會擺臉色、逃避接觸。
化名黃太與女兒不時為飯餸口味、玩手機等事情爭吵,一星期最少數次,黃太認為女兒時常不遵守規則、挑戰母親的底線,女兒在爭吵過程中大多會啞忍和妥協,惟令她負面情緒慢慢累積,下次衝突時脾氣更大,更一度情緒非常敏感、拒絕溝通。黃太之後參加女青賽馬會「親」平氣和計劃,學會放下「服從式」管教思維,多給予孩子機會發揮及表達,兩母女已回復「有傾有講」的良好關係。
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施倩俐表示,華人傳統社會強調服從及孝順,小朋友從小被教導要聽長輩說話,故部分人衝突後選擇與父母妥協,但卻只是被迫,認為家長「服從式管教」只會導致惡性循環。她說,隨着子女成長,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學會「溝通式管教」的技巧,包括界定與孩子的分歧、輪流表達感受及關注、羅列可以滿足雙方關注的方案,到最後選擇大家都滿意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