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中大研究發現咽峽炎鏈球菌可致胃癌 同時感染幽門螺旋菌患癌風險增 (16:30)

胃癌屬香港第六大癌症,「幽門螺旋菌」被認為是胃癌的主要風險因素,惟僅有1%至3%感染者會患上胃癌。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咽峽炎鏈球菌」可引致胃癌,並利用實驗小鼠確立其致癌機制。團隊表示,「咽峽炎鏈球菌」感染較幽門螺旋菌更普遍,且動物實驗顯示倘同時感染兩種細菌,患胃癌風險將顯着提高。

團隊觀察到胃癌病人的胃黏膜中存在大量「咽峽炎鏈球菌」。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于君說,這種細菌適應酸性較高的環境,因此能夠在胃黏膜中存活及定植。另外,團隊的實驗數據顯示,「咽峽炎鏈球菌」感染十分普遍,可在5至7成中國人群的胃黏膜內檢測到,而幽門螺旋菌感染率則為4成。

研究團隊利用小鼠模型,發現小鼠在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後很快出現急性胃炎,繼而發展成慢性發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團隊亦透過對照實驗,發現同時給予小鼠致癌劑和咽峽鏈球菌的情况,較單是服用致癌劑,引發腫瘤的比率大幅增加。團隊得出「咽峽炎鏈球菌」是胃癌致病菌,可導致急性胃炎、甚至長期異常增生。

有參與研究、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休講座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院長及高級副校長(健康與生命科學)沈祖堯說,大眾普遍認識的胃癌風險因素是幽門螺旋菌感染和家族遺傳,但今次研究為理解胃癌發病機制開拓了全新方向。沈祖堯又說,幽門螺旋菌感染者患胃癌風險是常人的2、3倍,根據今次研究的動物實驗結果推測,倘若同時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和幽門螺旋菌,料患癌風險再增2、3倍。

「咽峽炎鏈球菌」感染率較高,但沈祖堯續稱,目前無需要為大眾市民進行胃癌篩查,不過牙周病及牙肉發炎,可致「咽峽炎鏈球菌」,籲市民注重口腔衛生。至於已有胃癌癌前病變,如腸化生病徵的病人,可持續監察病情有否惡化。

于君形容今次發現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一小步」,指自發現幽門螺旋菌到確定其致癌率,前後歷時20年,強調研究過程漫長;下一步將研究以此菌作為治療靶點,透過抑制此菌減低胃炎及胃癌風險,亦會隨訪人群,進一步在人體確立致癌機制。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中大醫學院 中大 咽峽炎鏈球菌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