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明日起禁止日本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本港,亦會加強對日本進口食品的輻射檢測,並每個工作天在網站上公布抽檢結果。另外,漁護署亦會加強對本港漁產品的輻射水平監測,將對魚類統營處批銷漁產品及香港水域魚類採集樣本檢測由每月一次提升至每日一次,天文台亦會由加密抽查香港水域的氚及人工伽馬放射性核素含量,由每季增密至每月一次。
環境及生態局常任秘書長(食物)劉利群說,現時談論撤銷禁令的具體條件言之尚早,稱當局要觀察一段時間並考慮一籃子因素,包括日本排放系統是否正常、輻射數據等,認為日本當局要考慮第三方認證,令各地取信於監測數據。她又說,當局以往亦曾放寬禁令,日後會參考以往經驗行事。
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今早表示,市民相關水產品手信回港不受管制。食物環境衛生署長楊碧筠補充指,禁令主要針對「輸入及供應」、涉及商業目的行為,如果市民從日本買手信回港、或免費送贈予家人及親友不受限制,而代購屬商業行為則不被允許。她亦說,當局認為來自該10個都縣的食品有一定風險,不建議市民採購食用。
被問到如果來自該10個都縣原材料送到香港製造,相關食品是否受限,食物安全專員黃宏說有關產品同樣受規管,而豉油等配料不屬水產品,但進口時仍然會抽驗。她又解釋,新措施下檢測程序與以往相若,清關時間則要視乎貨物情况,強調政府會在入口層面會嚴格執行檢測,市民日後在香港市面買到的日本食品都屬安全。她稱,由今年6月中至今,當局共抽查約1萬個日本食品樣本,等於去年全年抽查數量。
日本屬港人旅遊熱點,黃宏提醒,市民到相關都縣旅遊時,要留意進食水產風險增加。至於進食多少才屬高風險,她指,要考慮魚是否含輻射、進食數量等,建議市民要適量、不要每日進食。黃宏又說,當局採取「扣查」的方式,即要有令人滿意結果才可放行,若入口食品驗到輻射含量超標,有關食品不會流到市面,當局或與日本商討,可能會針對食品來源地加強管制或暫停入口一段時間。
天文台助理台長李立信就指,本港水域受核污水排放影響機會低,因兩地水域相差逾3000公里,即使相關污水漂到香港仍已經大大稀釋。劉利群則說,本港在進口食物安全方面有多重保障,對當局把關有信心,強調在港吃到的食物均屬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