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留家煮食的市民增多,對有機蔬菜的需求增加。浸大香港有機資源中心自2008年起,每年進行濕街市商販銷售有機産品情況調査,去年調查發現,466個菜檔中88檔有出售「有機菜」,但有67間售賣「聲稱有機菜」,即單以口述、價錢牌上寫有機、甚至使用過期證書等,佔全部菜檔14.4%,是2015年以來新高。
調查於去年10至11月進行,發現有7個菜檔使用過期證書,另有兩個菜檔使用影印證書,亦有發現有檔口張貼證書後沒出售認證有機蔬菜,以及以不良銷售手法賣有機菜。
浸大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教授表示,自2018年至2020年,中心向海關舉報過15宗個案,但沒有下文。黃認為,執法困難原因之為無法可依,難靠《商品說明條例》檢控。
黃煥忠促請政府盡快定義「有機」產品及就此立「有機標籤法」,以監督市場上有機證書及標籤的使用,以便執法。他又建議,政府蔬菜統營處在出售有機菜時要做好包裝及標籤,以免商販魚目混珠。
黃煥忠又表示,全港18區其中13區的聲稱有機菜檔比認證有機菜檔多,市民購買有機菜時,不應單以「有機」二字、農作物外表、店員的聲稱等辨真假,應留意認證證書及標誌。
其他報道:涉黃大仙非法集結8被告表證不成立 當庭獲釋 多名警員被質疑抄寫口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