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包括在交椅洲和喜靈洲一帶,分階段填海1700公頃建造人工島,較兩年前《香港2030+》提出填海1000公頃,面積增加7成。
發展局長黃偉綸下午在記者會上解釋,土地大辯論在4月底展開,政府內部在6月展開討論《施政報告》的政策內容,其間冀提出對大嶼山發展的願景,土木工程拓展署和規劃署之後檢視中部水域水流等技術數據,認為填海可達1700公頃,加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一直同意覓地要未雨綢繆,1200公頃土地短缺亦未包括人口老化和人均居住面積大小等因素,因此在《施政報告》提出人工島填海1700公頃。
被問及土地小組尚未交最終報告,政府就提出填海1700公頃,這會否令小組「尷尬」或「架空民意」,黃偉綸指,昨日與小組開會時,已解釋政府的困難,因為一旦內部展開《施政報告》政策的討論,內容是「絕密」(secret),比「機密」(confidential)更高層次,無法向政府以外的人透露。但他強調,政府明年第一、二季才向立法會就「明日大嶼」的研究申請撥款,尚有時間檢視小組的報告。
至於填海成本,黃偉綸稱暫未有具體估算,但以每呎1300元至1500元的填海成本為參考,首階段交椅洲填海1000公頃的成本約一千幾億元,基建則較難現階段預計,冀在研究中得出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