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大珠小珠落玉盤 凝絕不通聲漸歇 ——從《大學線》關愛隊報道談到新聞不是純宣傳(文:劉銳紹) (09:00)

新年伊始,恭祝讀者諸君:2025,不會落伍;身心康泰,跟上時代隊伍!

在新一年裏,首先吸引我的新聞竟然是大學生的「小新聞」(其他「主流新聞」好像變了例行公事,甚至變成宣傳,所以吸引力相對較小),那就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媒體《大學線》有關關愛隊的影像報道,題為《事不「關」己》(下稱《事》)。有人說這只是學生作品,無足輕重。但它引起關注的原因,不單是關愛隊的效能問題,還有它帶出來的新聞價值、傳媒生態及未來信息自由等問題。所以,必須支持「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多元化聲音,而不是「凝絕不通聲漸歇」的失聲之路(兩句詩均出自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故引為今天標題。

(1)《事》的採訪過程比內容更重要

──暫不談它的內容和角度,因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應互相尊重其發言權。若從採訪過程來看,它首先嘗試用正常渠道申請,但被拒絕,說明有關學生的步驟無問題。其後,他們用「放蛇」偷拍方式。有人指摘這種手法「不當」,惟重點應是,這種方式並不違法,而《事》也沒有影響個人私隱(個別重要傳媒也經常用這種手法,有些甚至涉嫌侵犯私隱)。

這令人想到合法與否和修法的問題。記得港台前編導蔡玉玲通過正常和合法途徑查冊,被罰而終極上訴得直,但後來有關部門修改查冊規定,增加查冊困難。當局有其合法權力,但用公權力來堵截原有的公眾知情權,又是否合情合理?這次《事》件之後,希望當局不會在日後「採訪過程」方面增加障礙。

──有評論認為《事》的報道不平衡,沒有反映關愛隊的全面工作和成效。從這個角度看,學生可以汲取經驗,日後提升水平。但從片段可見,《事》也嘗試尋求當事人和官員的說法,努力平衡不同角度,只是努力而得不到理想的結果而已。

從另一角度看,其實是當事人和官員放棄了解說機會。所以,據聞政府內部也有意見認為,這種應對方式和語言(例如「政府公開文件就公開,不公開文件就不公開」)不如人意,「影響外界對關愛隊工作的印象,需要改善」(見《明報》昨「聞風筆動」欄)。順帶一提的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在訪問中有回應問題;無論內容如何,也是一種積極面對的態度,值得肯定。

──《事》引起的關注和討論,日後如何發展?不知道。但必須提出的是:此事只應在學術層面延續,而不應擴大,甚至無限擴大到其他層面,包括有形或無形的行政處理層面、壓力層面和心理層面。近年來「延後處理」的陰影有所擴大,雖然未必事事變成秋後算帳,惟有些莫名其妙和出人意表的延伸效果,已令社會氣氛不暢、陰霾更濃,希望各有關方面能主動消除。

此外,這次事件雖是中大範圍內的事情,但學術歸學術,校方適宜讓新傳學院自行協助和善導學生處理《事》的餘波。中大前校長段崇智早前因種種原因辭職,負面影響猶在,新校長上場後更需努力重建校譽。如何不會因為這次《事》件而出現「凝絕不通聲漸歇」的擔憂?也是一個考驗。

面對當今時局,香港需更多有時代脈搏、對時代有承擔的年輕人(當局也是這樣說),對他們必須好好愛護,令他們懂得辨析、擇善,「大珠小珠落玉盤」,而不是使他們未入社會就先受「畢業和前途問題」困擾(坊間已出現一些針對《事》的言論)。有關方面適宜多說「學術和言論自由不受影響」的話,立此存照,以作為「言論自由不是沒有限制」的平衡,並釋除社會疑慮。

(2)官方宜帶頭建立「整體平衡」

──《事》之所以引起反應,還有一個眼前的現實和時代背景,就是各界對近年「新聞和傳播界會否或已經變成宣傳工具」的關注。我經常說:宣傳本身無問題,官方宣傳自己的好處和政策,是他們的職責。近年來,唱好的主旋律不絕,主導了主流傳媒生態,合乎官方「由治及興」的需要,對此我不會反對。

惟關鍵是,單向和單方宣傳就是問題。相反,值得鼓勵的是,官方應帶頭推動「宣傳的最佳效果」,就是各種言論的整體平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官方正面宣傳的效力和正當性。相反,若把精力用來設立種種困難或關卡,導致其他聲音(尤其是批評或負面的意見和建議)難以表達,則只會引起民間用其他方法來平衡官方的不平衡。《事》引起關注的其中一個原因,正在於此。

細看它的內容,其實可以作為官方修補關愛隊漏洞和不善之處的領域,例如活動有「篤數」之虞、對年輕人的國安教育活動變成請老齡人充數或領取小禮物的場合。其後,民青局在網上發了「關愛隊  事事『關』心」的帖文,這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之策略,也算是一種回應。不過若在回應中承認《事》也說出一部分事實,並表示將會跟進和改善,這種以退為進的效果(即使是形象工程)不是更好嗎?

──《事》令我想到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這類平心靜氣、說情說理地指出客觀事實的報道,不是應該由新聞界和主流傳媒主動發掘嗎?為什麼大學生刊物反而走在前頭,還引起社會真正的關注?如今,能發揮這種監督作用的傳統傳媒已寥寥可數,這不是新聞界應該反思的嗎?當然,倘《事》多引述一些官員已說的話(即使沒有官員的直接回應),或多提一些建議,也許可堵塞「不夠平衡」的指摘。但話說回來,若主流傳媒能善用職能、以身作則,不是可以為年輕人引路嗎?

──近年新聞界不斷收縮,而《事》作為一個引人思考的焦點,使人關注近期的另一些收縮,就是其他傳播層面也面臨進一步收縮以至萎縮的壓力,例如戲劇協會不再得到資助、書店舉行活動時受到官方「關注」。這些都是有關方面在權力範圍內可做之事,惟這也將進一步加快「凝絕不通聲漸歇」的速度,對「由治及興」並無好處。

(3)仍須善用和保護新聞界

──在此借一盈尺之地,感謝各方友好近期對我的關心。我1989年從北京回港後與電台結緣,至2024年底「與時俱退」;但新舊更替,躺下,安靜,是正常不過和十分容易的事,毋須介懷,更不會怨天尤人。所以,我感謝所有曾經給我發表機會的傳媒、渠道和平台。不管它們方向如何,無船怎樣渡江?所以我經常想的是怎樣保護、善待、配合和用好每一條船,才能作長遠之計。

──今年是我踏入新聞界第52年,其實我多年來都在尋找一些答案:新聞能否推動公義?新聞會否成為吃飯時可有可無的背景音樂?新聞會否有一天瑟縮街頭,不能再理直氣壯地為社會服務?理性會否被非理性驅逐?……可以說,到今天我還沒有答案,但我仍積極樂觀地尋找。因為我發覺,眼前仍有不少傳媒人願意在不同領域繼續悉力以赴。倘大家不努力,就永遠得不到理想的答案。祝願「大珠小珠落玉盤」,鯉魚終可躍龍門!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