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對敘利亞之長期統治,及其家族在當地近半個世紀的政治支配,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裏崩潰了。在此之前,多年內戰和國際干預令該國支離破碎、經濟崩潰,數以百萬計的敘利亞人淪為難民。
於過去兩個多星期,一個新成立的反對派同盟在敘利亞各地發動重大攻勢,奪回了受巴沙爾控制的城市。該組織由以往與「蓋達」有聯繫的伊斯蘭武裝派別「沙姆解放組織」(Hayat Tahrir al-Sham (HTS))所領導,在奪取戰略重地阿勒頗、哈馬、霍姆斯之後,最終進軍大馬士革。對這個戲劇性的轉變,敘利亞人持審慎樂觀態度,儘管未來仍然不明朗。
阿薩德倒台留真空狀態 各方爭權或加劇不穩定
類似的看法,也在主要強權之間普遍存在。土耳其、伊朗、美國和俄羅斯,都在敘利亞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於過去幾年,各方達成了某種力量平衡(balance of power)。土耳其控制了敘利亞北部的部分地區;敘國東部處於庫爾德人的掌控下;而最西北部的伊德利卜省(Idlib),則受反對派武裝力量統治。除了一些小塊地區之外,該國其餘部分由大馬士革中央政府管轄。
這種力量平衡於11月底迅速瓦解,並在12月第一個星期加快了——當時,被稱為「軍事行動司令部(Military Operations Command)」的反對派聯盟發動了閃電式攻勢。「軍事行動司令部」是一個由不同組織組成的鬆散同盟,HTS領袖喬拉尼(Abu Mohammed al-Jolani)擔當該聯盟的主要角色。HTS最近試圖跟其過去與蓋達的歷史保持距離,旨在將自身描繪成一股更為溫和的力量。喬拉尼承諾建立一個更為包容的政府,並會保護宗教、族裔團體。
阿薩德統治的突然崩潰,留下了一個真空狀態,角力中的各方爭奪權力,這可能導致進一步的不穩定。例如,大馬士革不大可能找到與庫爾德武裝合作的簡易方式,因為後者在美國支持下,一直致力將其佔據土地範圍擴展到敘利亞中部。此外,阿薩德家族所屬的阿拉維教派(Alawites;一個脫離傳統伊斯蘭什葉派的宗教組織),同樣會受到來自其他宗教或族裔團體的壓力。
敘利亞實現和平 須區域各國找到共同點
理論上,可能會出現一個更加和平的敘利亞,但要令這個情境實現,則必須在區域的主要角色之間找到共同點。土耳其、伊朗、以色列,以及距離更遠的俄羅斯和美國,須就基本前提達成一致,當中包括敘利亞領土完整、逐步重新融入中東的經濟生活。波斯灣的富裕國家,可以幫助敘利亞重返該區域的政治生活。於過去幾年,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曾有一些嘗試,惟都未能實現,而這很大程度上源於大馬士革的頑固不化。
反對派所展現的成功,可以歸因於多種因素的結合,包括巴沙爾地位的削弱及國際格局的變化動態。舉例說:一直是巴沙爾命脈的俄羅斯,在過去近3年陷入了烏克蘭問題,無法提供同等程度的軍事支持。因此隨着巴沙爾倒台,俄國在中東地區失去了一個寶貴盟友——這個盟友讓莫斯科得以投射它的力量(project its power)到遠遠超出其周邊範圍的地方,使之能夠扮演不僅僅是區域強權的角色。
伊朗須重新評估「前沿防禦」戰略
另一個導致巴沙爾倒台的因素是,伊朗受到與以色列衝突升級而分散了注意力——在該猶太國家的直接軍事壓力下,諸如哈馬斯、真主黨等伊朗盟友經歷了痛苦的轉型;儘管伊朗與黎巴嫩之間通過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供給路線,並未受到不可逆轉的損害,但伊朗能夠重建其昔日影響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作為伊朗重大成就的陸路走廊如今嚴重受損,這意味着該國須重新評估其「前沿防禦(forward-defense)」戰略,而此戰略是建基於它在「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內之代理人(proxies)的運作。
無論如何,所有這些主要力量最終都要承認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並開始與大馬士革的新政治力量合作。不然,另一個選項就是新一輪軍事衝突。
(作者聯繫:社交媒體X帳戶「@emilavdaliani」)
(編者按:文章原文為英文,由本報翻譯成中文;原文可參閱「明報新聞網」觀點頁面)
作者是格魯吉亞歐洲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