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未見強勁反彈,加價之風已吹遍全城,令打工仔女生活百上加斤,除了衣(衣履)、食(食品)、住(租金和水電)之外,在「行」方面亦要面對加價之苦。早前3間專營巴士營辦商(三巴)向當局提交加價申請,申請加幅介乎6.5%(九巴和嶼巴)至9.5%(城巴)。雖說每程車資十元八塊,加幅百分比看似很高,實際每程只加一元幾毫不足為話,惟「小數怕長計」。儘管港鐵獨大,巴士仍是港鐵以外的每日第二高載容人次公共交通工具,佔全港總出行人次近半,可見巴士對基層而言仍是非常重要的運輸工具,任何加價均對基層生活開支帶來沉重負擔。
事實上,三巴對上一次在2023年6月中才加價,至今僅一年多。加價如此頻繁,嚴重影響民生,實在不能接受。各項公共事業及生活消費物品先後加價,加風四起,但市民就業前景又不樂觀,導致民怨載道。
目前專營巴士申請調整票價,當局會考慮一籃子因素做決定,包括(1)自上次調整票價以來的營運成本及收益變動;(2)未來成本、收益及回報預測;(3)專營商需要得到的合理回報率;(4)市民接受程度及負擔能力;(5)服務的質和量;及(6)可依據的票價調整幅度方程式下的運算結果。
所謂「可依據的票價調整幅度」,該方程式其實是「0.5×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加「0.5×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減「0.5×生產力增幅(目前設定為按年加0.3%)」。有關方程式自2006年訂定,目的是反映整體經濟情况及業界工資水平,並扣減生產力因素。然而有別於港鐵的可加可減機制,巴士公司不可依照計算結果自動加價,最終仍要向政府申請,並由行政會議審批把關。因此特區政府絕對有責任及能力做好把關工作,以保障民生。
加費理據不足
然而根據當局向立法會提供的資料,似乎加價理據並不充分。首先,資料文件僅向議會交代自上次調整票價以來的稅後盈利或虧損情况,並無臚列營運成本的詳細狀况,公眾難以得悉成本分佈,及各項成本是否用得其所且合乎成本效益。當然,或有意見認為巴士公司屬私人企業。惟專營巴士同樣屬公共運輸系統重要一環,也有專營權,加上服務公眾,性質類近公共服務,票價水平亦受規管,有必要披露更多財務資料加強透明度。
其次,當局文件只列出過去3個年度的三巴財政狀况,卻無提供「未來成本、收益及回報的預測」。縱使城巴上個年度虧損逾5000萬元,但九巴、嶼巴亦轉虧為盈。按照政府預測,本港已轉向由治及興,未來經濟理應強勁增長,在外來人口增加、盛事連連不斷吸引遊客到港、北部都會區等新發展區對交通運輸需求有增無減的情况下,估計巴士公司未來3年收入狀况應會更好,究竟是否有迫切需要年年加價?
欠誘因節省成本 加足生活每一程
在合理回報率方面,究竟多少收益才算「合理回報」?目前巴士行業沒有最低保證回報率的規定。政府主要以「固定資產平均淨值回報率」,並參照巴士行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來衡量。目前當專營巴士公司的「固定資產平均淨值回報率」超過「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時,其便須與乘客均分超出的回報。換句話說,理論上巴士公司可增加固定資產(例如物料及備用品、土地投資、建築物、巴士及其他汽車、裝備、機械和設備裝置等),從而拉低平均淨值回報率。再者,巴士公司亦無太大誘因減低資本成本(目前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按年8.7%),避免觸發與乘客均分超出的回報(例如回贈或車費優惠等)。制度設置上沒有增加巴士公司節省成本的誘因,令人憂慮會否「加足生活每一程」。
至於在市民接受程度和負擔能力方面,當局主要參考家庭月入中位數及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前者只反映處於中位的家庭收入變化,而中下游基層住戶收入增幅較微。以全港住戶入息中位數為例,2024年第二季為29,700元,較2021年第二季27,200元上升9.2%。惟若按人均住戶收入十等分劃分檢視住戶收入狀况,較低收入組群(第二組別)在過去3年,人均住戶收入僅由2021年4000元,增至2024年第二季4200元(增幅5%);同期中等收入組群(第三組別)人均收入由5700元增至6100元(增幅7%)。可見,基層住戶實質增加收入和增幅均較小。
現行計算方式未反映基層負擔能力
相反,基層消費開支增幅卻較一般住戶更高。上述方程式採用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以本港所有住戶為對象,並無採取針對較低收入組群消費開支情况的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比對2024年9月與2021年9月,過去3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僅8.7%;同期甲類消費物價指數上升14.4%。
巴士服務往往是基層市民主要使用的交通工具,當局應以接近基層收支的統計數據檢視其負擔能力。最新失業率已稍為上升,預期市况仍有暗湧,基層首當其衝,消費負擔能力亦可能進一步下降。
至於巴士服務的質和量方面,假設各服務質量俱已提升,但用作扣減調整票價幅度方程式中的「生產力增幅」,目前設定為按年加0.3%,並「×0.5」,扣減幅度是否太低而應該改為「×1」,這亦是另一問題。
民生福祉為重 加費必須三思
綜觀而言,當局及巴士公司在無提供充分資料下,若未來數年財政狀况愈來愈好,試問又有何理由再三申請加價?專營巴士公司需提供進一步財務資料,讓當局及公眾進一步考慮。至於議會內有意見建議仿效港鐵設立可加可減機制,根據方程式自動調整票價,其實並不可取——因為巴士票價繫及民生,需使用一籃子因素考慮,務求靈活應變,既不用深究細節,亦可令政府主導掌控票價調整水平,從而因時制宜。事實上,巴士公司可更銳意應用其他方式增加票務以外的收入,例如廣告、向其他車輛提供維修保養服務等。
民生無小事,加價更屬大事。還望政府在審批加價申請時,以民生福祉為最重要考慮因素,三思而後行。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